不仅如此 , 追求自我实现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婚姻的特征 , 人们越来越多地需要婚姻来给予自己一种肯定(validation)——“我在亲密关系上也是成功的” 。 换句话说 , 婚姻还被建构成了人们实现自我的一部分 。
于是 ,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被认为应该走在“寻找另一半并通往婚姻”的道路上 。 “单身”不再被看作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 , 而是更多地被看作“找不到另一半”或是“等待着要结婚”的状态(DePaulo, 2012) 。 换言之 , 大多数时候人们对于单身的讨论 , 都被狭隘地限定在了“婚姻”“伴侣”的话语体系里 。
更糟糕的是 , 它构建出了一种莫须有的缺失感和恐惧感 , 仿佛不想结婚、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结婚的人 , 就会被认为是没有完成既定任务的、“发育不善”的 。
另外 , 不同性别的人在这种建构中所遭受到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社会 , 人们步入婚姻之前 , 女性往往更多地被讲述成是不断失去资源的(比如青春样貌) , 而男性则被塑造成不断积累资源的(比如人脉、财富) , 因而 , 迟迟没有结婚的女性会被戏称为“剩女”/Spinster(老姑娘) , 而男性则被称作“单身汉”/Bachelor 。
事实上 , 婚姻并不是每个人都必经的人生阶段 , 而社会的这种建构 , 却剥夺了人们选择甚至是等待的权利 。 这样一来 , 反复地催促一个人走进婚姻 , 倒成了无比正义的主张 。
本文图片
婚姻是真爱的唯一最终归宿吗?
当相爱的两个人对彼此的关系都十分满意 , 对这段关系也已经投入了许多情感、时间和精力 , 也不再考虑与关系之外的其他人发展时 , 身边人就会开始提醒ta们 , 包括ta们自己也会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该结婚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 , 足够相爱的两人 , 最终、最好的结局就是“婚姻” 。
被主流社会所认同的亲密关系发展的方式 , 是一种手扶梯式的上升(Gahran, 2017):两个人从相互接触——亲密告白——确立关系——稳定磨合——做出承诺——最后 , 到达扶梯的顶端 , 即“婚姻” 。
可是 , 强调这种所谓的“亲密关系的范式”(amatonormativity) , 无疑是把其他任何非婚姻的承诺关系都排斥到了主流话语的边缘(Baer, 2017) 。
比如 , 在一些社会中“非婚同居”既不受到法律保护 , 也不被道德所准许;同时 , 还营造出了一种假象 , 即人们对一段感情作出承诺的方式就只能是婚姻 。
这也是为什么两个长期交往的人 , 常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 “你们的关系是认真的么?怎么交往这么久还不结婚呢?” , 似乎如果两人不以结婚为前提交往 , 就是彼此对这段感情不够认真 , 也不够相爱 。
可事实上 , 当双方都足够相爱——非常满意彼此的关系、愿意为彼此付出、不在这段关系之外有更多的选择 , 这指向的应当是一段拥有了稳固承诺的关系(Rusbult et al., 1998) , 而这种关系并不必然等同于“婚姻” 。
可以说 , 真爱的最终归宿是承诺 , 但承诺并不一定非得是婚姻 。 也许我们一时想不出除了婚姻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关系 , 可这却也恰巧印证了这种建构所带来的影响 。
本文图片
婚姻是幸福的必要充分条件吗?
主流文化认为 , 一旦感情以婚姻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 就会给予彼此更多确定的安全感 , 双方也进而成为彼此忠诚、资源共享、相互关心的共同体 , 这显然更有利于提升人的整体幸福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闺蜜|【她说,她不要再做TG了】听朋友讲述她卑微的感情
- 爱情|我好像不会谈恋爱了
- 鸽子|鸽子说出茹姐不受欢迎原因,小娜和鸽子的身份大变样!
- |“我是云南的”小伙蔡金发回应走红,网友:上帝给颜值没给说明书
- |【周末情感】准婆婆说:她怀孕了,不用给那么多彩礼!
- selina|Selina自曝婚姻规划,可以结婚但不领证,分手后仍属于自己
- |士说心语|从故乡到异乡,母爱如月光照在我的哨位上
- |宝钗曾笑说凤丫头不如老太太,凤姐和贾母相比差距究竟在哪里
- |“码”上说“心”发现
- |亲戚问收入,男人想说两万,被妻子从桌子底下掐了大腿后,改口八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