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关于电影《芳华》 等级碾压下的小人物( 二 )


作者:黎荔关于电影《芳华》 等级碾压下的小人物
文章图片
东亚的等级制度历史太悠久、太森严了 , 于是在各种禁忌和反禁忌的斗争间 , 酝酿了无数对立矛盾 。 最后 , 各类标示等级的符号化的东西 , 不可胜数 。 如此者层层叠叠 , 规矩愈多 , 附加的东西也就越多 。 在中国 , 等级的符号化无所不在 , 连吃一顿正式一点的饭 , 从宴会的排位 , 宴会上指定用酒 , 从餐桌的布置到盘中食物的选择 , 都在无声地显示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划分 。 何小萍来到文工团的第一天 , 就是因为汗味大了一点、不太懂规矩、没见过什么世面 , 就从此被牢牢地置于舍友们鄙视链的最末端 , 在“借用”军装东窗事发 , 她遭受几位室友兼战友一番羞辱 , 接踵而至的是“丰胸衬衫”冤案 。 后为何小萍因为“不听话” , 被直接下放到前线的野战医院 , 她浴血奋战抢救了许多战友的生命 。 战争结束了 , 一向被人蔑视的何小萍却在成了万人景仰的英模后住进了精神病科 , 在文工团最后的一场演出中 , 她再次成为那些“干部子弟”争相瞧热闹的“笑话” 。
观察和分析何小萍的人生 , 或者可以让我们关注一个民族的品格缺陷 。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 , 中国便是一个等级国家 , 只是等级划分的方式在不断变异而已 。 以等级划分为基础的国家治理 , 便是少数人群与大部人群之间的紧张关系 。 大部人群在生存与发展得到满足之时 , 便可安然无事 , 但是每当大部人群利益受到严重侵犯之时 , 便发难起义 。 每至王朝末年 , 便是统治精英大肆侵夺民间利益的时间 。 宋末是民不聊生么?清末是民不聊生么?都不是 , 而是等级制度中的中下层已经无从防止上层精英对其利益与生存的剥夺的时候 。 当然这是极端的失序社会形态 , 在等级社会还能稳定运行之时 , 因为官本位和等级制度 , 让所有人产生向上爬的动力 , 而每一个爬上去的人 , 几乎都会回头来俯视过去的同类或同一族群 。 因为俯视的心态 , 所以不会产生怜悯 , 甚至还会在比自己更弱的小人物伤口上撒盐 , 以别人的痛苦满足自己自我膨胀的甚至扭曲的心理 。 身处这样的结构之中 , 大部分人的立身处事 , 一定是对上点头哈腰 , 对下颐指气使 , 人人被包裹在科层里 , 被科层的规矩打压 。 科层就是这样一种层层消耗的结构 , 每个下级都要比上级笨一点 , 这样才能更好地生存 。 而上级能够在人群中杀出 , 绝对是有那么两把刷子的 , 只是在稳坐了高位之后 , 在一层又一层的下级包围下 , 他们仿佛穿上了厚厚的棉衣 , 根本不可能感受到底座的温度 , 漠不关情 。 这就是所谓的“天聋地哑” 。
就中国近四十年而言 , 计划经济时代的等级社会 , 人与人之间差距更大 , WG中 , “阶级成分”一度成了不因生产关系改变而改变、不因经济地位的变迁而变迁 , 不但决定本人命运 , 还可传之子孙的某种世袭身份 , 直到演变为“红五类”、“黑五类”那样赤裸裸的现代种姓制与贱民制!市场经济的崛起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 但又转化为一切社会关系皆商品化、逐利逻辑无孔不入 。 当今社会 , 社会的等级结构被巧妙地内在化和个体化 , 在阶层固化中 , 代际传承的不仅仅是经济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 , 而且还有更为隐蔽的文化资本 , 因为文化资本的再生产 , 主要通过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实现 , 不同出身背景的人从最初就产生了文化资本占有上的不平等 , 这就是所谓的“输在起跑线” 。 向上流动的途径堵塞 , 致使弱者非经奋力拼搏 , 连生存都成为难事 。 另外 , 中国缺乏宗教等固有文化基因上的缺陷 , 形成一种超级世俗化的社会 , 一切以权力和金钱为中心 , 一个小人物非经奋力拼搏难以获得尊严和体面 , 也很难退居心灵的内在城堡不受外界干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