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时只能使用更贵的护肤品吗


流言: 护肤品会耐受 , 要越用越好的 , 所以年轻的时候不能用贵的复杂的护肤品 , 不然到老了就没东西可用了 。
真相: 对于选择化妆品 , 不少人都还是价格导向的消费观念 , 以为越贵的产品就一定更好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下选择护肤品的误区 。
“耐药”“耐受”大不同
在谈论护肤品的耐受问题时 , 很多人混淆了“耐受”与“耐药”这两个概念 。所谓耐药 , 是指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 , 其药效逐渐减低 , 如要取得与用药初期同等效力 , 必须增加剂量 。它是医药学领域的概念 , 又称为抗药性 。药物的耐受情况中 ,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病原体的耐药性 。超级细菌的出现、结核病的卷土重来都和致病菌对治疗药物产生了耐受有关 。除此之外 , 也存在由于受体变化、药物代谢加快等原因产生的耐药性 。这类型的耐药一般都与长时间大剂量的药物使用有关 。护肤品的活性成分一般含量都很低 , 不太可能出现类似的效果减弱的情况 。
同时 , 根据我国法规 , 护肤品不能宣称有治疗效果或者使用医疗术语 , 名称标签标识禁止使用明示或暗示对疾病有治疗作用或效果的用语 。护肤品不是药物 , 说护肤品产生耐药性并不确切 。目前也没有护肤品中成分在什么人身上出现了耐药性的报道 。
皮肤护理方面所谈及的耐受则是另一个问题
护肤品的耐受指的是皮肤对某一成分的接受程度 。护肤品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发挥有益的生理效应 , 但是也可能带来红斑、刺痛、蜕皮等副作用 。对于这些成分 , 有些人在使用初期会产生不适 , 即对这种成分不耐受 。这种不耐受通常和浓度相关 ,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过敏 。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 , 皮肤会逐渐适应 , 不适的情况会消失 , 这个过程就是皮肤对护肤品的耐受 。为了使皮肤对活性成分有更好的耐受性 , 一方面是控制活性成分的浓度 , 使它能发挥作用但不至于引起皮肤不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入一些抗炎舒缓的成分来改善 。
活性成分浓度越高越好?NO
举个例子 , 曾有研究者比较了5%、10%尿素霜对于缓解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不适的效果 , 发现并没有明显的差异[2] 。从尿素霜的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 浓度高并不一定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 甚至有时候浓度高还会造成更大的刺激性 ,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耐受性问题 。比如水杨酸 , 在护肤品中的浓度上限是2%(去屑洗发水为3%) , 更高浓度会刺激皮肤引起皮肤严重损伤 。医院里有时会用更高浓度水杨酸来治疗痤疮、牛皮癣甚至于化学换肤 , 但是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
换句话说 , 不能因为追求效果就是认为浓度越高越好 , 日常护肤选择适合的浓度就可以了 , 过高浓度带来的刺激性可能适得其反 。
活性成分越复杂越好?并非如此
成分越复杂 , 产生敏感和不耐受情况出现的机率就越高 。台湾皮肤科医生在博客里给出的护肤品选择建议里就包括“成分表中萃取成分超过10种不选 , 成分表中成分种类超过30种不选” 。虽然这是一家之言 , 具体数字未必准确 , 其原则不妨我们参考 。举例来说 , 我们知道维生素C会有美白、促进胶原蛋白表达、抗氧化等功效 。但是一般的维生素C稳定性差 , 更多的厂商会使用维生素C的衍生物 , 比如酯化维生素C , 维生素C葡萄糖苷 , 维生素盐类等 。市面上有些产品会添加多种维生素C衍生物 , 宣称更好的护肤效果 。但是理论上看并不是越多越好 。维生素C需要在较强酸性才会有效果 , 而维生素C盐类在弱碱性条件下才稳定 , 放在同一产品里难免顾此失彼 。脂溶性的酯化维生素C和水溶性维生素C的性质完全不同 , 两者混合在一个产品中也会对制剂提出更高的要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