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相亲的选择自由
孙若茜
我没经历过相亲 , 但安排过一次相亲 。 女方是我的大学同学 , 男方是我的小学同学 , 大学毕业的时候 , 他们俩都单着 。 撮合他们俩 , 就是因为一句玩笑:俩人有夫妻相 。 结果 , 相亲真的成功了 。 他们俩从恋爱到结婚 , 如今也有十几年了 。 现在回过头去想 , 我当时心里经过的那番暗暗权衡 , 究竟来自哪里?
马赛克家庭主义
相亲的形式非常多 , 换句话说就是交换个人信息的方式多 。 比较夸张又有些特殊的 , “相亲角”算一个 。
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非常有名:一到周末 , 上千位父母聚在小小的公园里 , 塑封的A4纸铺天盖地 , 有的夹在衣领上 , 有的挂在树上 , 有的立在地上的小马扎前面 , 上面写满子女的信息 , 性别、年龄、身高、学历、年薪、房产……这些退休或即将退休的老人 , 通常是准备打持久战的 , 少则半天 , 多则一整天 。 每个周末都去 , 有的人一去就是一年、几年 , 有的人甚至一去就是10年 , 头发从花白变成全白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
如果不是因为焦虑 , 谁会用10年的周末 , 挤在人山人海中 , 认定那一张张A4纸上 , 那些大同小异的个人信息中间 , 就有他的孩子要寻找的另一半呢?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教授计迎春是在2018年聚焦人民公园的 , 她组建的研究团队有十几个人 , 花了几年时间在相亲角进行观察 , 与人聊天 , 做深度访谈 。 她告诉我 , 他们的调查和研究虽然还没有到得出结论的阶段 , 但其间有很多发现 。
到相亲角积极地为子女张罗婚事的父母们 , 他们的子女可并不一定急于步入婚姻 。 他们当中有些是瞒着子女去的 , 另一些虽然和子女商量过 , 但也没有得到赞同 。 即便子女同意 , 父母在相亲中扮演的也只是辅助性角色 , 没有决定权 。 看到不错的人选 , 让子女互相加个微信 , 基本上就石沉大海了 , 于是父母又开始新一轮的数据碰撞和搜寻 。 相亲的方式的确很多 , 对象并不一定非要在相亲角寻找 , 可是当年迈的父母们把身边依赖的人脉都用光后 , 除了去相亲角 , 又似乎真的无计可施了 。
父母们为什么那么焦虑呢?计迎春曾经提出过一个“马赛克家庭主义”理论 。 马赛克的特点是不同的元素和色彩并存杂糅 , 中国现代的家庭关系就像马赛克一样 , 传统与现代共生、杂糅、交错 , 又发展出新的东西 。 家庭变得比以往更为重要 , 家庭成员间的纽带比以往更为紧密 , 大家更加相互依赖 。 家庭的重要性增加 , 父母们对子女结婚成家的愿望自然也就更为迫切 , 他们希望看到子女有人照顾支持 , 老有所依 。 对子女婚姻的焦虑 , 实则是为子女的养老焦虑 。 相亲角也许并不能真的解决他们的担忧 , 但可以暂时容纳他们的焦虑 。
戏剧化的“婚姻市场”
婚姻焦虑当然不是父母们特有的情绪 。 虽然大多数子女最初是反对父母去相亲角的 , 但是时间长了 , 一些子女的态度会发生改变:从拒绝到逐渐默许 , 再到开始主动询问 , 配合相亲 。 这种转变大多来自女性 。
据说 , 如果你一大早就跑到相亲角 , 会觉得身边环绕的那些A4纸上写的全都是“女” , 男孩的父母特别少 。 但相亲角中真实的男女比例是没有那么大差距的 。 到了下午 , 男孩的父母们才会慢悠悠地入场 。 和那些清早就来“上班” , 很晚才会离开的女孩家长相比 , 他们显得相对淡定 , 因为他们拥有更多选择的时间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卷首语吾之秦韵《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生命 悟透自己,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 《儿童语言》有一句话 父母老了,最大的悲哀不是子女不孝,而是无法再付出
- 长意|《恰似故人归》番外:长意遇见一人,并知晓一件事,之后泣不成声
- 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高傲的她,为什么要等别人来告白
- 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在《卡耐基写给女人的一生幸福忠告》里告诉女人几个“平安快乐的要诀” 男女相处,懂得相互尊重有多么重要
- 今天在家摸鱼看了刘若英挺早以前导的《后来的我们》 你的大学同学,后来怎么样了?
- 《蜗居》中的宋思明很爱海藻 男人在谈恋爱期间,为什么不愿意为你花钱?
- 请叫我总监|《请叫我总监》这届观众不好带,催完破产催分手,细节不够演技凑
- 《你的婚礼》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你的所有样子 相遇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一定有意义,再见却很难
- 宁檬|《请叫我总监》最期待的戏份了!宁檬和苏维然分手,当断则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