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异国外乡人,她带领团队为外籍家庭建起“洋居委会”

看到他们的努力 , 很多外国朋友也给出了积极反馈 , 甚至主动请缨 , 担当统计员和“分团长”的工作 。 有一个荷兰人一口气买下了100公斤土豆 , 再拿回去分发给其他外籍家庭 。
闵行区华漕国际社区居住着来自78个国家的5000多名外籍居民 , 上海抗疫以来 , 生活习惯、语言、文化各异的他们同样备受牵挂 。
闵行区华漕金丰国际社区发展促进会(后称促进会)会长陈星言和她的团队就是“洋居民”身边的一群贴心人:协调配送更符合外籍家庭需求的物资 , 了解他们的困惑、困难并给予帮助 , 成为一座暖心桥梁 。
协助保供外籍家庭的“米面粮油”
“外国朋友的饮食结构跟我们不一样 , 中国人喜爱的很多叶菜 , 他们不太吃 , 也不会做 。 ”有多年海外生活经历的陈星言在疫情防控初期就和志愿者们寻找适合外籍人士群体口味的食材 , 比如意大利面、麦片等 。
“当时周围没有一家面包房开业 , 我们到处找冷冻面包团 , 然后由志愿者开私家车一家家地送 , 约一平方公里的国际社区 , 我们一辆车一天可以开80公里 。 ”陈星言感慨 , 为了能让居民早点收到货 ,志愿者们常常顾不上休息 。
|温暖异国外乡人,她带领团队为外籍家庭建起“洋居委会”
本文图片

陈星言(中)与先生Alex(前排左)、母亲沈慧琴(前排右)分装蔬果 。 受访者供图(下同)
同时 , 他们按外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购物需求 , 制作了英文版的团购小程序 。 看到他们的努力 , 很多外国朋友也给出了积极反馈 , 甚至主动请缨 , 担当统计员和“分团长”的工作 。 “有外国人说 , 你们太辛苦了 , 我来统计我这边外国人的需求 , 然后统一发给你们 。 ”还有一个荷兰人一口气买下了100公斤土豆 , 再拿回去分发给其他外籍家庭 。
“我们的米面粮油 , 对外国人来说 , 就是面包、橄榄油、黄油 。 ”陈星言说 , “因此 , 我们尝试让国际社区里能有一两家面包房复工 。 ”在促进会的积极沟通、有关部门和居委会的多方努力下 , 这个愿望在4月16日顺利达成 。 “当第一炉面包出炉时 , 面包房托我们把它送给国际社区居委会的志愿者 , 表达感恩之情 。 ”
陈星言的先生也是一名外籍人士 , 4月中旬他回国完成21天集中隔离后也加入了国际社区的志愿者队伍 。
|温暖异国外乡人,她带领团队为外籍家庭建起“洋居委会”
本文图片

志愿者运输物资
解答困惑 , 给与安慰与鼓励
“由于封控时间较长 , 加上语言和文化差异 , 有些外国朋友会感到焦虑 , 而我们就像‘洋居委会’ , 听他们倾诉 , 让远在他乡的他们得到温暖 。 ”陈星言和促进会的伙伴们发挥外语优势 , 向外籍居民解答困惑 , 给与安慰与鼓励 。
作为政府部门和外籍居民之间沟通的桥梁 , 促进会在四月开展了两次疫情防控问卷调查 , 了解老外的需求和建议 , 在微信上搭建了双语咨询平台 , 及时翻译重要防疫信息 , 并协助招募外籍志愿者 。
陈星言感到 , 经过沟通疏导和“对胃”食材的补给 , 外籍居民对防疫举措的支持度明显上升 , “其实外国居民们都很有爱 , 他们也会在线上建立互助群、团购群 , 也深知他们所在小区居委会和物业工作人员的辛苦 , 还自发地为物业人员捐物 。 ”
问卷中 , 一些外籍人士的留言也令人感动:“我们热爱这座城市 , 这里有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 , 孩子也是在这里出生的上海宝宝 , 我们不希望因为疫情离开中国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