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鼠光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及ICAM-1/LFA-1的表达( 二 )


(二)uv激发后红斑的组织病理:
1.6-mc+uva所引起的红斑:于48~72h取材做病理可见角化过度,棘层肥厚,海绵样水肿,细胞内水肿,网状变性,表皮内小水疱,少数坏死kc,真皮浅层小血管扩张,周围淋巴组织细胞及少许多形核白细胞(pmn)浸润 。
2.6-mc+uvb所引起的红斑:于24h取材,表皮内见坏死kc,细胞内水肿,网状变性,pmn进入表皮并在角质层聚集,真皮浅层小血管扩张、充血,周围pmn、淋巴细胞浸润 。
3.单用uva组:于48h取材可见表皮灶性轻度海绵样水肿,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 。
4.单用uvb组:于48h取材可见表皮灶性轻度海绵样水肿,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pmn、淋巴细胞浸润 。
(三)icam-1/lfa-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icam-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kc膜棕色染色为icam-1阳性染色,正常皮肤icam-1在真皮小血管内皮细胞及周围淋巴细胞表面弱到中度染色 。豚鼠6-mc+uva红斑kcicam-1染色均匀,从基底层到角质层几乎全层分布,染色范围广,染色强度多为中度 。6-mc+uvb红斑kcicam-1染色呈灶性,主要分布在棘细胞上层到角质层,在pmn进入表皮处呈强阳性,正常皮肤及单用uva组kcicam-1染色为阴性 。6-mc+uva红斑于72h染色评分为5.67±1.26,48h时为4.40±1.4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检验,p<0.05) 。6-mc+uvb红斑于24h染色评分为5.94±1.07,48h时为5.78±1.06,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2.lfa-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皮肤真皮浅层淋巴细胞、pmn表面可见散在弱阳性染色,炎症时lfa-1表达增强,阳性染色细胞增多 。6-mc+uva红斑于72h染色评分为4.00±1.22,48h时为3.93±1.88;6-mc+uvb48h染色评分为6.56±0.77,24h时为6.00±1.12,与icam-1染色评分情况符合 。单用uva组在皮损处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可见少数lfa-1染色阳性的淋巴细胞、pmn 。
(四)icam-1与lfa-1相关性检验,r=0.45,p<0.01,icam-1/lfa-1染色评分与临床红斑反应程度相关性检验,r=0.70,p%26lt;0.01,均呈正相关 。
三、讨论
6-mc是一种合成的香料,存在于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中,是国际上公认的光敏剂,在275nm吸收最多,在320~400nm时产生第2个吸收峰值 。筛选光敏物质常见的动物模型为豚鼠及小鼠 。
本文建立了豚鼠6-mc+uvapacd模型 。从本实验结果分析,uvb红斑水肿最高积分在24h,较uva强,但48h后很快消退,uva红斑水肿最高积分在48h,并在48~72h保持不变 。单用uva照射组皮肤无红斑反应,单用uvb照射组皮肤可见红斑反应 。说明uvb红斑出现早,反应强,但很快消退,uva红斑出现晚,反应稍弱,但持续时间长 。从临床情况看,6-mc+uva红斑过程符合光引起的变态反应,6-mc+uvb红斑过程符合光生物学效应 。从组织病理改变看,也可以说明6-mc+uva红斑表现为变态反应性光敏性皮炎,6-mc+uvb红斑符合急性日晒伤 。
从我们所进行的豚鼠6-mc+uva、6-mc+uvbicam-1/lfa-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看,6-mc+uvaicam-1/lfa-1染色呈阳性,并于72h染色评分最高,与48h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mc+uvb红斑icam-1/lfa-1染色于24h染色评分最高,6-mc+uva与6-mc+uvb染色评分在48h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单用uva照射皮肤未见红斑,icam-1染色于48hkc表面为阴性 。从染色部位看,6-mc+uva与6-mc+uvb不同,6-mc+uvaicam-1染色均匀,从基底层到角质层几乎全层分布,染色强度多为中度,6-mc+uvb染色呈灶性,主要分布在棘细胞上层到角质层,在pmn进入表皮处呈强阳性 。因此,从icam-1/lfa-1免疫组化染色情况看,也支持6-mc+uva是一个免疫学过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