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明清时代的“女团”如何化妆打扮?( 二 )


再看尤侗形容李渔家班女乐的用词 , “百花巷乍小队花神来降 , 看面似芙蓉 。 ”众所周知 , 芙蓉是粉色的 , 这里的“面似芙蓉”说明李渔家班女乐的粉容偏粉 , 同娇花一般妩媚动人 。 明清朝代的粉底不像现代粉底这样门类繁多 , 偏红的、偏黄的、偏粉的、偏紫的甚至偏绿的 , 许多颜色都可以在美妆店任意购买 。 而那时候相对简单得多了 , 只有铅粉和植物萃取粉两种 , 所以要做出“面似芙蓉”的效果 , 恐怕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芙蓉“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明清时代的“女团”如何化妆打扮?
文章图片

铅粉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 例如刘正宗在怀念李化熙已经解散的乐班时 , 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 “金屋何能贮 , 情缘即病魔 。 娇常歌宛转 , 懒亦抱云和 。 芳韵薄铅粉 , 余香在绮罗 。 旧来停拍处 , 花日不曾过 。 ”诗中就出现了“铅粉”一词 , 这首诗并不是写实的 , 有想象和回忆的成分 , 可以说明当时铅粉是闺阁中的必备之物 。 此外 , 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的“水粉”、“官粉”、“白粉”、“胡粉”等词 , 其实都是指的铅粉 。 据《本草纲目》记载 , 铅粉是用铅、豆粉、蛤粉共同制成的 , 所达到的效果就是暂时美白 , 时间长了反而会造成皮肤暗沉 , 所以现代的化妆品一旦跟“铅”沾上边 , 所有人都唯恐避之而不及 。 而且铅粉只有一种白色 , 也调不出李渔家班女乐那种“面似芙蓉的粉色效果 。 所以在古代 , 一些富贵之家的闺秀们也早早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纷纷釆用别的粉妆来代替铅粉 。例如清代卫泳所作的《悦容编》中就提出了一种制粉方法——“百合为菡” 。 百合洁白如玉 , 制成粉后首先满足粉妆的最基本功效 , 即美白遮瑕 。 其次 , 百合性微寒平 , 具有清火、安神的作用 , 让人在傅粉的同时获得了一份平静安凉的好心情 。 最后 , 百合粉不含铅 , 纯天然植物不会造成铅所引起的沙涩和暗沉 。 但是百合粉是单纯的白色粉末 , 还是不能达到“面似芙蓉”的粉妆效果 。 清代的张潮在《补花底拾遗》中 , 描述出了当时女子用调和粉色妆容的办法 , “花露和粉傅面……捣凤仙花汁和粉傅面”凤仙花有粉色的、红色的 , 按适当比例调’和研制后 , 理论上都可以达到淡粉色的妆面效果 , 李渔家班的女乐可能就是用的这种办法 。
描写清代制粉技术的还有《红楼梦》 , 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中写道:
宝玉忙走至妆台前 , 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 , 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 , 拈了一根递与平儿 。 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铭粉 , 这是紫茉莉花种 , 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 。 ”平儿倒在掌上看时 , 果见轻白红香 , 四样俱美 , 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 , 且能润泽肌肤 , 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 。
这里就明显对比了植物萃取粉和铅粉的区别 , 前者容易抹匀净、颜色好、并且能润泽肌肤 , 后者抹完脸色发青、涩滞 。 而文中描述的茉莉花种粉也能达到“轻白红香”的效果 , 所以“面似芙蓉”的效果也可能是这种粉傅出来的 。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使用了胭脂 , 张岱的《夜航船》对胭脂的起源有详细的记载:
燕脂 , 时以红蓝花汁凝作脂 , 以为桃药妆 。 盖燕国民出 , 故名燕脂 。 今写“燕”字加‘‘月” , 已非;甚有“因”旁亦加“月”者 , 更大谬矣 。 《日记》云:美妆 , 面既傅粉 , 复以燕脂调匀掌中 , 施之两颊 , 浓者为酒晕妆 , 浅者为桃花妆 , 薄施朱以粉罩之 , 为飞霞妆 。 唐熙时 , 都下竞事妆唇 , 妇女以发妍否 , 其有中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十七种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