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面似芙蓉”应该就接近“桃花妆”的效果 , 并且胭脂和口脂常常被视作同一件化妆品 。 虽然这两类都是润泽气色 , 使人看起来红润健康的化妆品 , 有时候也可以混合使用 , 但是在塑造妆容效果的作用上 , 还是有根本的区别的 。 关于胭脂 , 《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中有记载:
然后看见腿脂也不是成张的 , 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 , 里面盛着一盒 , 如玫瑰青子一样 。 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千净 , 颜色也薄 。 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 , 淘澄净了渣滓 , 配了花露蒸叠成的 。 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 , 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 , 手心里就够打颊腿了 。 ”平儿依言妆饰 , 果见鲜艳异常 , 且又甜香满颇 。
可见当时的胭脂制作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了 , 还用了花瓣蒸馏技术来添香 , 既鲜活又健康 。 而且依据文中的说法 , 胭脂是唇上和腮上可以同时用的 , 这种情况下就不用单涂口脂了 。 另外 , 在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口脂使用的记载 , “至于点唇之法 , 又与匀面相反 , 一点即成 , 始类樱桃之体;若陆续增添 , 二三其手 , 即有长短宽窄之痕 , 是为成串樱桃 , 非一粒也” , 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樱桃小口的形状 。 这种点唇的效果 , 用《红楼梦》中提到的胭脂膏子就没法做到了 , 胭脂膏子必须要用水化开使用 , 没法单独点成樓桃的形状 。 所以不同的妆容 , 要配合不同的化妆品来完成 。
文章图片
傅过粉后 , 就可以画额黄了 。 额黄又叫鸦黄 , 最初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 , 在唐朝最为流行 。 与当时佛教文化的传播有关 , 最初是胡妇效仿佛像上的涂紧部分 , 在自己的额头也点上黄色 。 后来被中原妇人模仿 , 而这种点缀额头的化妆品被称作“鸦黄” 。 又因为一般画成小山的形状 , 额黄又被称为“额山” 。 既可以蘸取鸦黄进行描画 , 又可以把已经剪好的黄色薄片模型贴到额头上 。明代胡应麟观看朱正初家乐的表演 , 就描写了其家班中的一名女伶为自己化额黄的场景 , 胡应麟说她在班中按年纪排名第十六 , 所以这名女伶的年纪应该很小 , 可能是刚刚试着学习装扮自己 , 小女伶第一次对着镜子努力画额黄的娇憨模样跃然纸上 , “马驮沙(即江苏靖江)长一棹游 , 朱家十六最风流 。 屏前小小初匀额 , 画里真真欲点头 。 ”
再有 , 吴绮形容俞水文家班的女乐容貌过人 , 不需要多余的修饰 , 也提到了“额黄” , “袅袅骊珠淡淡妆 , 天然无复换鸦黄 。 人生只有情堪死 , 莫把伤心问丽娘 。 ”从诗文中可以分析 , 额黄是很重要的区别浓妆和淡妆的标准 , 画了额黄显得比较庄重 , 是浓妆;没画额黄就显得比较清丽 , 是淡妆 。 吴绮这名女伶是天生丽质 , 不需要额黄的妆点 , 说明当时还是有其他女伶继续用额黄这种传统的化妆方式来修饰自己的 。
尤侗在《李笠翁招饮观家姬新剧》中也写道 , “百花巷乍小队花神来降 , 看面似芙蓉 , 眉似柳 , 点素额……”因为是新排的剧目 , 又是请的尤侗这种戏曲造诣极高的顾曲家来观赏 , 所以李渔家班的女伶们选择了隆重的演出妆容 , 不光点了额黄 , 面容红润水嫩如芙蓉花 , 眉毛也进行了精心的修饰 , 所以才会给尤侗留下“花神”一般的印象 。
除了额黄以外 , 还有一类额头上的妆容就是花钿 , 区别在于额黄是画上去的 , 花钿是贴上去的 。 因为额黄画起来比较费劲 , 耗时也长 , 而且稍不注意就会毁了整个妆容 , 所以上文提到过也有女子将额黄事先做好 , 需要化妆的时候贴上去 , 这里的额黄就跟花钿相类似了 。 花钿又称贴花、花子、面花 , 是贴在眉心或脸上其他部位的装饰性化妆品 。 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记载 , “宋武帝女寿阳公主 , 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 , 梅花落额上 , 成五出花 , 拂之不去 , 经三日洗之乃落 , 宫女奇其异 , 竞效之 。 ”所以花钿也被称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 上文提到的俞锦泉家班女乐“平开宝靥玉色勻” , 其中“宝靥”就是花钿的意思 , 可见一直到了清代 , 家班女乐还有贴花钿的装扮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产品亚美尼斯因子社交讨论量上升了300%,为什么它是“头”号玩家?
- 怎么越来越多
- 惊护肤过度易导致黄褐斑丛生
- 品牌眼霜不一定要买大牌,这4款“国货眼霜”平价又好用,值得推荐
- 丈母娘“最年轻岳母”火了,和女婿坐一起像夫妻,女儿压力真是有点大
- 治疗小腿爬满“蚯蚓”女白领多年不敢穿裙子 两个小切口摆脱大烦恼
- 阴暗的孕孕期抑郁
- 南村印度一“神奇”村庄,237人长相一模一样,德国专家用5个字破解
- 组十二个误区让你肌肤受罪
- 敏感性皮肤的护理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