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技术造福中国患者 受益者讲述经历】 新闻背景: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日前被授予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和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 。这三位科学家的一系列基因治疗科研成果,为“基因靶向治疗技术”奠定了基础,此技术已经在我国开展,使不少肿瘤患者得以延长生命 。

文章插图
“基因靶向治疗技术?我就是这种新技术的受益者啊!”
10月9日,正在解放军307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刘英(化名),被电视里传来的一个自己耳熟能详的名词——“基因靶向治疗技术”吸引住了,原来,刚刚揭晓的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就是颁给了这一新技术的三位发明者 。
“他们太应该得奖了!”来自山东泰安的刘英高兴地说,言谈话语间的神采,让人难以想象她一年前就被确诊为晚期直结肠癌,她在今年5月份参加了解放军307医院开展的基因靶向药物临床试验 。她表示:“靶向治疗不像化疗放疗那样对胃刺激大,那样痛苦,我现在能吃能喝,看上去和健康人没两样!”
307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徐建明告诉采访人员,刘英目前已经做完了一期治疗,检查发现肿瘤已经明显缩小 。
“基因靶向治疗技术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新途径,是个大方向 。”徐建明说,“马里奥·卡佩基等三位科学家之所以获得本届诺贝尔奖,在于他们的研究为基因靶向治疗技术奠定了基础,造福着世界各国的患者——尤其是肿瘤患者 。在中国,基因靶向治疗已经开始了五六年时间,这项技术将成为药物治疗的一个主要方向 。”
在三位获奖科学家中,马里奥·卡佩基可谓是基因靶向治疗技术的创始人和引领者 。
用铅笔“敲除”了小鼠的基因
卡佩基获奖的消息让他执教的美国犹他大学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为了满足人们一睹大师风采及希望进一步了解其研究成果的愿望,犹他大学基因科学研究中心在其官方网站的首页上设置了相关专题,讲述了“基因敲除技术”诞生的前前后后 。
在学生们的眼中,卡佩基教授不善言辞,手里总是握着一枝铅笔 。他常常用铅笔,把自己的想法用一些线条或杂乱的字母在纸上表示出来,并称其为“信手涂鸦” 。
早在1977年,年仅40岁的卡佩基在他的犹他大学分子遗传实验室里,就把他对“基因靶向敲除技术”的设想用铅笔“涂鸦”到纸上 。
卡佩基的想法最初看似天马行空,匪夷所思 。他认为人体有数万个基因,重大疾病如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发生,就是由于某个基因发生了变化的结果 。如果能准确找到发生了变化的基因,再有针对性地将这部分基因“敲除”,就可以使它失去某种生物学活性,不再致病,从而治愈各种顽症 。
1980年,卡佩基在人们不屑的目光中完善了自己的想法,向美国国立研究院递交了“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的靶向敲除技术可行性测试”的经费申请报告,但研究院却以这项研究“毫无价值”为由拒绝了卡佩基 。
卡佩基并没有气馁,4年后,他再次向研究院递交了更为完善的报告,这一次的结果大相径庭——研究院不仅很快批复了他的申请,同时还向卡佩基表达了歉意,“很高兴4年前你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 。
1987年,卡佩基开始在实验鼠身上应用他发明的基因的靶向敲除技术 。1989年,第一只“基因敲除小鼠”诞生的时候,卡佩基并不感到奇怪,“一开始我们就知道,我们一定能获得成功,所以后面要做的,就是坚持 。”
从1977年到1989年,12年的漫长时间中,卡佩基艰难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都很可能意味着失败抑或徒劳,但他知道,自己是在往前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肿瘤患者的术后保健
- 技术学术丽格·医美领新|重庆联合丽格美容医院
- 激光技术在毛发美容中的应用
- 方法技术干货丨美瞳线晕色了怎么办?
- 因为90%的人都不清楚,面膜是个技术活,你学会了吗?
- 品牌科学主义盛行,医药级技术「可溶性微针」下沉至美妆领域
- 专家提醒爱美人谨慎对待美容新技术
- 磁共振于细微处,重建美!全新可视化技术成功应用在医美领域
-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髋关节骨折脱位16例
- 沪香啡缤蛋糕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