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焦点】从社会心理学看“红包”现象

《健康专刊》曾发表过《“红包”的经济学基础》一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入手,认为“红包”现象是医疗服务价格过低的一种表现方式等,对此观点,笔者有异议 。
【【新闻焦点】从社会心理学看“红包”现象】首先,用经济学分析“红包”形成的原因,容易使人陷入“社会分配不公”的怪圈 。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生劳动报酬等经济手段来根治“红包”现象的话,又会与当前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生矛盾 。从广义上讲,目前的医药费应当陆续回落,而不是继续抬升 。否则可能会改变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性质,步入商业化竞争的误区 。
其次,当前医疗收费水平已经超出普通百姓的消费承受能力 。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消费品价格指数比计划经济时期上涨了十多倍,百姓的医药需求支出却上涨了几十倍甚至更多 。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不是空穴来风,任何经济学基础方面的因素,均不是构成“红包”现象的主因,用“高薪养医”或“提升大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等办法,不但收不到任何效果,还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

【新闻焦点】从社会心理学看“红包”现象

文章插图
笔者认为,要寻找“红包”形成的真正原因,应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 。严格地讲,“红包”不是现代医院的发明,早在中国古代,普通百姓找“郎中”看病后,就多以食物相赠,以表谢意 。“红包”的本意是患者对医生的一种感恩心理 。
但现在的“红包”已由答谢、感恩的本意变成一种利益关系,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一个因素 。其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导致社会公德滑坡 。二是社会分配不公,致使医务人员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加上公立医院的商业化运作,使公立医院的社会公信度下降,医生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患者及家属相应产生用钱买平安的心理 。
在目前条件下,要彻底根治“红包”现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要遏制这种现象蔓延还是有办法的 。如推进社会医疗公益化,强化服务意识,根治医院的商业化行为;在医务人员中坚持不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救死扶伤的先进事迹,提升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完善医疗机构内控制度,建立防腐长效机制,加强民主监督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