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 , 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 中小学学生居家网课 , 各大高校也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封闭管理措施 , 对学生群体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 。
疫情之下青少年容易产生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进行调节?如何解决矛盾?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区主任 , 精神科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沙莎接受了新京报采访人员专访 , 分析了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并基于以往经验给出实用建议 。
沙莎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有丰富经验 , 曾参与“5.12”汶川地震、北京“7.21”暴雨等多起突发事故的心理危机干预 , 2020年 , 她作为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赴武汉抗疫一线奋战两个月 , 负责医疗队队员及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心理状态保障工作 。
沙莎介绍 , 在心理发育上 , 25岁之前都可被称为“未成年人” 。 这是因为 , 虽然人的进行情绪感受和记忆管理的大脑边缘系统在15岁左右已经发育完成 , 但负责理解和控制这些情绪感受的大脑前额皮质一直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 。 神经发育的不均衡性会造成这样一个结果:孩子虽然和成年人一样能够感知情绪、情感 , 却没有成年人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 因此 , 无论是家长 , 还是学校 , 首先要知晓孩子们产生的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生物背景 , 明白他们的“身不由己” , 然后在“求同”上花时间 , 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
本文图片
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病区主任 , 精神科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沙莎 。 受访者供图
疫情状态下 , 青少年抑郁情绪发生率升高
新京报:在疫情防控期间 , 青少年容易产生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沙莎:先从应激源说起 , 应激事件就是应激源 , 应激源根据种类不同产生的后续效应也不同 。 我们可以将应急源粗浅的分为两类 , 一类是常规应激事件 , 持续时间短 , 暴露人群固定 。 比如火灾、亲人去世的重大创伤 , 此类危机事件影响的人群通常是固定的 , 暴露人群的应激反应通常都是由重到轻的过程 , 这个过程是可预测的 。
另一类应激源作用是持续的、不可预测的 。 现在 , 新冠肺炎疫情就是持续的不可预测的压力源 。 新冠的感染源明确 , 但传播途径隐匿诡谲 , 难以防范 , 任何人都可能会成为暴露者 。 而在这样的持续且不可预测的压力作用下 , 人们有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就可以被预测 。
从数据分析看 ,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候 , 北京安定医院做了疫情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 研究纳入了1100多名11岁~18岁的青少年 , 研究结果显示 , 存在抑郁情绪的人达到40% , 有明显抑郁症状的人达到了30% 。 需要注意的是 , 研究所调查的是抑郁情绪不是抑郁症 。
新京报:这个数字是高是低?
沙莎: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调研缺乏全国权威流调 , 没有发生新冠疫情的时候 , 15%左右是业内比较认可的一个数据 , 就是说 , 100个青少年中有15人左右可能情绪上会发生异常反应 , 甚至达到疾病状态 。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 , 疫情状态下青少年抑郁焦虑状态的发生率要高于非疫情状态下 。 当然 ,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可能有多重因素 , 其中包括疫情作用、感染的可能 , 居家导致的行动受限、居家产生的孤独感、以及与父母近距离接触产生的家庭矛盾、学业压力等 。 另外 , 网络使用也增加了孩子的非现实感 , 让孩子产生情绪 , 没有办法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消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婚姻不幸福找谁诉说
- 关注被精神控制的人 被精神控制的已婚男性、女性,却唯独不为自己活着
- 浪漫是成年人的糖 男人想要拿下一个女人,需要培养哪些精神需求?
- 现实生活中 价值利益,分为物质价值利益和精神价值利益两种
- 哪怕没有娇艳的长相或者魔鬼一般火辣的身材 别当这是小事,没有精神气的女人很容易有早衰风险
- 生命的意义|人有时候,需要一个信念支撑起整个精神世界
- 精神强大的人有什么表现?精神强大的人永远不会放弃。|精神强大的人有什么表现?
- |10×29×30=520!欢迎收看《电科人的成都爱情故事》
- 且试天下|《且试天下》:黑丰白夕的爱情,堪比教科书
- |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精神,左右你的命运,但你却什么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