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覃瑶之死 绝笔信中称承受巨大压力( 五 )


不过 , 相形之下 , 谢凤娥也承认 , “覃瑶最喜欢的是她舅妈 。舅妈脾气特好 , 什么都不说她 , 什么要求都满足她——有时候满足到没有原则 。”
也许正是这种“有原则” , 让覃瑶感到压力 。
出事前 , 李开松称 , “要和家长交流交流” 。
“我不知道要怎样面对你们 。”绝笔信中 , 覃瑶这样对父母说 。
“究竟是什么让孩子感到比死亡还更难以面对?”有网友这样问 。
“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覃瑶自杀后 , 枝江一中一时处于风口浪尖 , 网上纷争 , 褒贬不一 。
校长董云 , 对覃瑶的花逝深感惋惜 。“出事前3天 , 我还在去食堂吃饭的路上 , 跟她聊了几句 , 她还说挺好的 。”
“其实她有什么问题 , 自己解决不了 , 完全可以来找我 。”董云和覃瑶接触过3次 , “我们很熟悉 。”
董云告诉采访人员 , 他的电话、接待时间、qq号均向全校同学公示 。“很多学生来找我 , 给我写信 , 很多问题都是这样解决的 。”
这所枝江最好的中学的校长 , 在奋力搏击高考之时 , 也试图在夹缝中实践自己对教育的一些想法 。
在枝江一中 , 体育课被改革成三四个班一组 , 学生可以按自己兴趣选修足球、排球、篮球、武术等 , “不要上了12年体育 , 一样体育技能都不会 。”
他组织了读书节 , “让同学选一本最经典、对你人生产生重大作用的书 , 在扉页上写一个推荐 , 封三贴上漂流记录 , 以年级为单位漂流 。每个同学选自己感兴趣的书 , 读完之后 , 签上名 , 再写上自己的评论 。”
学校开设了漫画、科技创新等20多门综合实践课 。“我发现漫画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好 , 因为它需要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高度概括、抽象和提炼 , 再用漫画简洁地加以表达 。”
一直到现在 , 全体高三学生每天依然会在上午第三节课后的大课间打太极拳 。“他们可能现在打得还不像样 , 但是等他们老了再打时 , 会想起他们忙碌而纯真的少年时光 。”
一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系毕业生被学校聘来 , 给高一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 每周一节 。
然而 , 这一切并未阻止覃瑶过早地逝去 。“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 “我现在真的觉得很累、很累 , 我要好好地休息一下了 。”覃瑶在绝笔信中写道 。
董云也用“诚惶诚恐”形容自己的工作感受 。在这座鄂西小城 , 进一中、考大学依然是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 。让这所学校最弥足骄傲的 , 也依然是高考时的一本上线率 。
该校宣传栏上记录着学校的荣光:去年高考过重点线317人 , 全宜昌名列第一 。宣传栏自称枝江一中是“成人者的炼狱” 。
枝江一中是全省示范高中 , 学生管理实行寄宿制住读 , 每两周方可回家一次 。
覃瑶在笔记本上专辟“栏目” , 记录老师的“经典语录” , 第一句是:“春天来了 , 冬天还会远吗?”——很明显 , 这是老师在告诫尚未经历残酷高三的学生 。
“我们不仅仅是教几门课 , 我们和我们的学生 , 承载的是几十万人对未来的希望 。”董云说 , “这起事件是现有社会矛盾在校园里的极端反应 。”他认为 ,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 现在高考升学仍是改变家庭命运的最好方式 , 学校是应试教育中的一环;现在家庭与10年前有了很大不同 , 对独生子女的亲情呵护及高期望 , 使孩子们少了挫折体验 , 压力却在增加 。家庭陪读及过分的呵护等 , 本身就是压力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