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血浆告急血液制品断货 献浆成为穷人标签( 三 )


那一年,全国156家浆站中,有36家违规的采浆站被关停 。截至2006年,贵州省的浆站在整顿风暴中,从43家减少到了25家 。
乱采引发改制
血浆站与卫生部门玩猫抓老鼠的游戏,监督存有漏动,改制为由血液制品收购血站 。
贵州浆站在行业整顿中数量日益减少,这并未影响到华兰公司在贵州成为血浆市场的最大买家 。
2004年时,华兰和当地12家浆站建立了一对一供浆关系,占了贵州总浆站数量的一半 。那年,华兰在贵州的采浆量达到600吨,而2006年贵州全年的采浆总量仅1056吨 。
华兰在贵州当地浆站的拥有量大幅萎缩,是发生在2006年 。
2006年4月,卫生部会同发改委、国资委等9个部委制定了《关于单采血浆转制的工作方案》,将原为县级卫生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浆站改制,由血液制品企业收购血站,试图斩断浆站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利益关系,便于监管 。
这一改制的背景是,在血液制品市场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单纯通过停业整顿,难以改变浆站滥采现状 。
2006年,贵州省卫生厅曾先后3次通报批评了部分浆站违规采浆行为,甚至责令发生违规行为的望谟和普定县浆站停业整顿 。
但是,这种震慑的威力并不大 。在随后不久的检查中,贵州省卫生厅又发现紫云县浆站对浆员不按规定体检、一个浆员2个身份证、2张供血浆ic卡,出现严重频繁采浆行为 。
采访人员在贵州省卫生厅看到一份文件,文件中是这样描述当初浆站管理的困境 。“由于生产企业、血浆站受经济利用的驱使,县政府对地方利益的保护,血浆站知法犯法,长期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玩猫抓老鼠的游戏,使得监督管理的效果十分有限,也导致这些地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
采访人员在贵州省卫生厅看到一份文件显示,对浆站进行改制,就是要改变浆站与基层监管部门的暧昧关系,加强监管 。
2006年底,崔晓虎接到了贵州省卫生厅的改制文件 。他惊讶地发现,文件上规定,华兰只允许在当地收购6家浆站 。
崔晓虎是华兰驻贵州办事处的总经理,自1993年起,开始河南华兰公司在贵州的血浆采购 。
【全国血浆告急血液制品断货 献浆成为穷人标签】崔晓虎说,文件不仅规定收购浆站的数量,还具体到了哪个浆站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