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将一块布穿在身上 从中国这个衣冠社会说起( 二 )
文章图片
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汇通与融合的地区 , 在此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宝库——敦煌莫高窟就可以看到西域裸体与华夏衣冠的较量 。 北周武帝通好西域 , 结姻北狄 , 聘娶突厥公主阿史那氏为后 , 随之西域的音乐舞蹈以至美术 , 不断在通过河西传入中原 , 中原的丝绸和美术品也大量地运往西域 。 在频繁的贸易文化交流中 , 在敦煌开始大力提倡兴建洞窟 , 龟兹早期壁画的造神形式传入自是情理中事 。 但是 , 只限于佛、菩萨的表现 。 至于西域式的裸体菩萨和裸体舞女 , 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周的敦煌 , 仍然没有流行起来 。 自北魏晚期 , 中原“秀骨清像”进入敦煌石窟 , 到北周亡 , 这六七十年时间里 , 中原风格与西域风格一直并存 。 从造型上看:一清瘦 , 一肥壮;一半裸 , 一蓿衣;一立体感强 。 一庄严沉静 , 一潇洒飘逸 。 两种风格对比鲜明 。 两种不同风格的出现 , 是两种社会思潮 , 两种伦理道德 , 两种审美理想在宗教壁画中的反映 。 从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大量儒家经典、道家文书和魏晋十六国的墓室壁画看 , 中原儒家道家思想在当地早已深入人心 , 而且形成了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准则的社会秩序 。 作为外来的宗教艺术 , 进入这样的地区 , 必然要受到当地文化思想的影响 , 而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 , 否则不能扎根生长 。 所以西域非常流行的印度式的“丰乳、细腰、大臀”、“遍体圆净光”的裸体菩萨和裸体舞女 , 一到敦煌就受到抵制、调适(比如菩萨形象的“非男非女”、身体上的各种璎珞严饰) , 最后慢慢就销声匿迹了 。
谁让我们这个文化不习惯裸露身体呢!公开的身体 , 私密的身体 , 能让人看到的部分和不能让他人看到的部分 , 是一个人身体上最重要的分割 。 在中国的耻感文化中 , 这条界线坚不可摧 , 而且属于身体公开的部分极少 , 深藏不露的部分 , 则在充满了符号等级意义的衣饰之下 。 正如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认为的 , “儒学则称为名教——名誉的宗教” , “孔子在国教中教导人们:君子之道、人的廉耻感不仅是一个国家 , 而且是所有社会和文明的合理的、永久的、绝对的基础 , 除此之外 , 别无其他” 。 中国社会总是内外有别的 , 社会人格面具与真实自然人性 , 总是历史性的裂分 。 在我们的生活中 , 这种分割和划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 这种行为并不仅仅限于服饰 , 而是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无处不在 。
文章图片
因为中国身体一直隐藏在层层服饰之下 , 公开场合任何身体的触目与张扬 , 都是有违社会习俗之事 , 所以中国身体也就安于这种千年深藏的宿命 , 从来就疏于对饮食的控制 , 也没有对运动的热爱 , 尤其是后者 。 在男权社会下 , 一直只有女人作为作为“情欲与性感的身体”被欣赏、被选择、被指手划脚 , 当然也是在闺房之内、重帏之中 。 而中国男性的身体则根本不注重肌肉线条管理的问题——秃顶、油光、肚腩、赘肉 , 即使是这样的身材 , 只要深藏在某一身衣服之下(显现着对权力和财富的掌握) , 就能符合社会审美法则 。 在我们这个悠久的衣冠社会 , 官服礼服比八块腹肌更重要 , 更经得起社会的检验选择 。
从中国衣冠文明的这一特征延伸 , 我还想到了一个问题 。 因为这种深藏的观念 , 数千年来典型的中国社会生活 , 都不是特别活泼与敞亮 。 因为不敞亮 , 因为遮遮掩掩 , 就培育出某种道貌岸然、表里不一致 。 太多太多阻隔视线的东西 , 触目所及都是很隐晦的形象 , 就有了对世界茫茫然的恐惧 , 造就了国人僵硬虚张的心胸 , 逢人只说三分话 , 未可全抛一片心 。 各种处世哲学 , 几乎可以和世故圆滑划等号 。 简单透亮的性格 , 在中国社会常常寸步难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作者:黎荔很多人说 后来的我们,异乡人的北京
- 作者:黎荔那未知召唤我往前走那时候不觉难受虽然愁与其没有声息地留在故里还不如干脆硬着头皮...|李剑青:仍是异乡人
- 作者:黎荔金黄姜黄藤黄鹅黄虎黄市黄杏黄蛋黄这就是中国的色谱 创世纪的新蛋黄
- 作者:清荷札记时值盛夏 相约六月,不言沧桑,浅浅行,深深惜
- 学历|不久后的未来,社会将“无情”地淘汰这几类人,要提前未雨绸缪
- ——翻过岁月的山坡 岁月覆盖成长,而你终将日臻完满
- 单身的情况下 拥有爱的滋润,你的生活将充斥着太阳
- |抓住女人心的有效方式:“激将法”
- 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伤心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伤心,那么你也将错过繁星
- 作者:黎荔2022年高考作文新鲜出炉 围棋三手与更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