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越成长越顽强——《羊道》读后感

真的会有更好一些的生活吗?
|生命越成长越顽强——《羊道》读后感
本文图片

?
因为妈妈身体的原因 , 我今年基本没有上班 , 在家照顾 。 突然从规律、忙碌的工作里抽身出来 , 又从城市回到农村老家 , 感觉生活总是有点无所适从 , 再加上需要照顾妈妈的健康和情绪 , 内心里始终被焦虑和迷茫充斥着 , 惶惶不安 。 阅读是让我可以短暂平静下来的事情, 也是闲时随时可以做到的事情 。
于是 , 前段时间读了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 , 书里描写的阿勒泰的生活以及作者柔美的文字深深地打动着我 。 这是读其他作品所没有的感受 。
突然发现散文离开我的生活已经很久了 , 似乎离开学校之后就很少读散文了 , 好像已经忘记了如何在平凡生活里面体验细水长流、直面内心深处的孤独 , 我们总是在生活里盲目地忙碌着 , 麻木地以为自己过得很充实 。
这是继《遥远的向日葵地》之后 , 阅读的李娟的第二部作品 。 那些离我很遥远的生活 , 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 , 唤醒那些被我遗忘已久的情绪——生活究竟是什么呢?真的会有更好一些的生活吗?是否我的得失心太重 , 以致于总是不快乐?是否我总是期盼另一种更好的生活 , 以致于看不到眼前的生活 , 于是焦虑又孤独?
《羊道》记录的是哈萨克族的游牧人——“一个永远走在路上的民族 , 一支密切依循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调整生活状态的人群” , 行走在新疆广茂的土地上 , 循着古老的传统 , 历经寒暑 ,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 而作者作为一个外来者 , 加入了游牧家庭扎克拜妈妈一家的生活里 , 随着他们一家一路迁徙 , 从春牧场到前山夏牧场 , 再到深山夏牧场 。 她深入游牧生活 , 看到了这个民族古老感人的传统 , 也看到了时代发展对古老传统的冲击 。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 , 记录了游牧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场景 , 这些场景汇聚在一起 , 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贴切 , 尤如小说的生活影像 。 她的文字被誉为“游牧生活的见证式的留影 。 ”
阅读时 , 作者描述的生活总是会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十四岁的少女——卡西 , 一个人赶着一千多只羊 , 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左耳因未及时治疗而失聪;……
——二十岁的青年——斯马胡力 , 作为家里的劳动力 , 总是冒雨出去赶牛 , 找骆驼 , 行走上百里路; 年纪轻轻却需要定期吃对他们来说昂贵的药……
——扎克拜妈妈——总是头痛、牙痛、胃痛 , 可以再痛苦呻吟也只能自己消化 , 锤酸奶、做毡绳……各种事情一样不落地要完成 , 手指上裂开又深又硬的血口子;
环境的恶劣无时不在考验着生活在其中的人 , 转场时 , 凌晨两三点顶着“铁一样硬的冷” , 装点行囊出发 , 经过各种险峻的山路、湍急的河流; 暴雨说下就下 , 搬家的路上 , 冒雨前行 , 身体就被泡在湿淋淋的衣服里面 , 皮肤都皱地不成样子……
每次读到他们在寒风冷雨中求生存 , 进行繁重又重复的工作时 , 只觉得生活的苦难就如那空阔的天空 , 无边无际 。 生命的孤独寂寞也会浮现在字里行间 , 于是开始反复问自己:“真的会有更好一些的生活吗?”
当作者看到那些花样年纪的孩子们 , 渴望外面的世界 , 却不得不留在牧场 , 延续传统生活时 , 她说:“我深切体味着这艰难的生活 , 但它并不属于我 , 我可以离开 , 这小小的母亲却不能 。 ”山野之外还是山野 , 离开又能去到哪里呢?
在那里“生活是简单寂寞的 , 劳动是繁重的” , 我想那些繁重离我如此遥远 , 是我难以想象的 , 可是那些在那里生活的人 , 依旧笑声不断 , “快乐像烟花一个接一个不停弹射 , 爆裂出火花” , 哪怕是在繁重的劳动之后 , 熬夜骑马 , 走上百里的路途 , 只为参加一场拖依晚晏 。 李娟说:“……如果只把它当成一次次苦难去挨熬 , 那这辛苦的生活就更加灰暗悲伤了 。 就好像越是贫穷的人越是需要欢乐和热情一样 , 因此 , 越是艰难的劳动 , 越是得热烈地庆祝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