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纤维 国产薇诺娜贵过雅漾理肤泉,合理吗?( 二 )


线下 , 在传统美妆店和KA渠道货架被国内外各大品牌纷纷占领的情况下 , 薇诺娜还切入了医药渠道 , 从2017年开始布局OTC , 从医药和药房进行切入 , 通过医生这一权威角色进行推荐 , 并线上APP同步线下的皮肤医美体验中心 , 形成了较强的特色线下渠道 。
我们询问的几位薇诺娜用户都表示 , 是医院医生在看过他们的皮肤病理状况之后 , 推荐他们使用薇诺娜的产品 。 这代表 , 薇诺娜在医药渠道具备一定的知名度 。
不过 , 根据贝泰妮2021年财报 , 我们不难发现薇诺娜的营收仍然主要依赖的是线上渠道 , 其线上销售额占据主营业务约82%的比重 , 线下则占约18% 。
即使在线下铺设了众多的医药渠道或者门店渠道 , 国内功效型护肤品或者高端护肤品 , 仍然主要是在线上渠道进行销售和变现 , 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 也是现今网络时代的销售主流 。
这也对国产护肤品在品牌打造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 。
我们买的不是护肤品 , 是广告?
国产护肤品牌 , 尤其是要冲击国际大牌市场占有的那些品牌们 , 在品牌塑造和消费者感知上的力气和金钱 , 一直都相当大 。
根据贝泰妮财报 , 从2017年到2021年 , 公司营业总收入分别为7.98亿元、12.4亿元、19.44亿元、26.36亿元和40.22亿元 , 同年公司的销售费用分别为3.28亿元、5.03亿元、8.43亿元、11.07亿元和16.81亿元 。

在这五年间 , 销售费用占据了公司营收的40%出头 。 也就是说我们买的薇诺娜40%都用在了营销上面去 。
而在这五年间 , 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据公司的营收一直维持在2%-3%之间的低水平 。
但是 , 我们又发现不仅是薇诺娜 , 包括其他很多化妆品品牌 , 都是重营销 , 轻研发 。
上海家化2021年销售费用29.47亿元 , 研发费用1.63亿元;珀莱雅2021年销售费用19.91亿元 , 研发费用投入为7658万元;还有2021年总营收17.87亿元的丸美股份 , 其销售费用7.41亿元 , 研发费用5048.82万元 。
至此 , 我们不禁思考 , “重营销轻研发”的经营决策思路 , 消费者究竟是为产品本身买单 , 还是为品牌的营销成本买单?
还是拿薇诺娜来说 , 在小红书上搜索“薇诺娜” , 发现消费者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 除了“使用后症状减轻”“对敏感肌效果很明显”外 , 差评也不在少数 。 如“水乳喷头不好用”“肤感黏腻”“无功无过”“皮肤好的人用起来跟郁美净一样”“薇诺娜纯粹就是一个网络营销的辣鸡品”“用了之后反而更红痒了”等等 。
贝泰妮在2021年度财报中也提到了该问题 , 其表示:“公司“薇诺娜”品牌重点针对敏感肌护理 , 多适用于肌肤较为敏感的人群 。 但若公司未来在采购、生产过程中未做到有效的质量控制 , 消费者使用公司产品产生过敏等不适现象 , 可能会引起消费者投诉 , 甚至有可能面临监管部门行政处罚的风险......”
不过 , 也有观点认为 , 对于品牌而言 , 销售费用高于研发费用是无可厚非的 , 不止是国内品牌 , 哪怕是诸多国际知名头部美妆企业亦是如此 。
不过 , 代加工厂“批发式”配方生产 , 导致行业同质化严重 , 产品缺乏竞争力 , 是不少消费者对于国产护肤品如此高价产生质疑的重要一点 。
其实 , 在美妆行业 , 代工生产模式是常态 。 从欧莱雅、联合利华、宝洁、汉高等一众国际知名大牌 , 到国内珀莱雅、相宜本草、薇诺娜、上海上美等具有研发实力的国产本土品牌 , 都需要委托其他代工企业进行生产 。 不过 , 其中区别则在于生产模式的不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