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鼠|夜读丨做人,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

文/每晚Leyla
我们总是习惯了为明天提前焦虑
在撒哈拉沙漠 , 有一种土灰色的沙鼠 。 每当旱季到来的时候 , 它们就争相囤积草根 , 用以应付即将到来的艰苦岁月 。 从早到晚 , 沙鼠们忙得不可开交 , 它们在自家的洞口上进进出出 , 满嘴都叼着草根 。
有一个现象却很奇怪 , 当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他们度过旱季时 , 沙鼠仍然分秒不停地寻找草根 , 否则便焦躁不安 , 叫个不停 。 实际上 , 沙鼠根本用不着这样劳累和过虑 。
一只沙鼠在旱季里 , 只需要吃两公斤草根 , 而沙鼠一般都要运回十公斤草根才踏实 。 大部分草根最后都腐烂掉了 , 沙鼠还要费尽力气将腐烂的草根清理出洞 。 当别的小动物都在享受阳光、微风和食物的时候 , 只有沙鼠们活得疲惫不堪 。
生活中 , 许多人就会像像沙鼠一样 , 习惯了为明天提前焦虑 。
比如 , 月底考试 , 提前半个月就在担心考不好该怎么办;孩子刚满月 , 就操心他未来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刚刚买了房子 , 就开始担心房价会不会贬值……
我们总是习惯预支明天的烦恼 , 妄想能提前解决未来的忧患 。 然而 , 提前焦虑的下场往往是 , 既改变不了未来一定会到来的事实 , 又耗费了此刻的心情 。
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船到桥头自然直” , 未来的遭遇 , 未必就那么差 , 何必过分担忧呢?
记得有一句广告语:“那些你所担忧的事情 , 99%都不会发生 。 ”做人最忌讳的 , 就是预支明天的烦恼 。
转身直面问题其实并不难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除了变化本身 , 万事皆变化无常 。 唯一能够确定的只有当下 。 ”
【沙鼠|夜读丨做人,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陆游曾写过一篇《东坡食汤饼》的散文 。 里面记录了苏轼的一件趣事 。
苏轼、苏辙都被贬南方 , 在苍州和梧州之间相遇 。 兄弟相见分外高兴 , 看到路边一个卖面条的 , 俩人一起坐下来吃面条 。 面条味道一般 , 苏辙拿着筷子唉声叹气 。
苏轼三两口吃完 , 看着弟弟愁眉苦脸的样子 , 笑着说:“面条这么难吃 , 你难道还要慢慢咀嚼吗?”
生活中 , 不开心的事情、令人头疼的事情 , 就如同那碗难吃的饭 。 有的人 , 遇到不开心的事 , 总是喜欢细细咀嚼 , 在心中反复思量 。 结果 , 本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 结果在心中 , 硬生生酝酿成了大事 , 成天忧心忡忡 , 不能自拔 。
这便是自己折磨自己了 。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 , 要有“狼吞虎咽”的勇气 , 让他尽快过去 , 不要细细咀嚼、频繁回头思量 。 当我们做好了该做的准备 , 兵来将挡 , 水来土掩 , 车到山前总会找到路 。 越过去 , 往前走 , 着眼于那些美好的事物 , 才不至于辜负自己 , 辜负人生 。
等到过一段时间回头去看 , 就会发现 , 当初令自己纠结不已的事情 , 根本就不值一提 。
投入全部的精力与热情走好眼前的路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过不好今天的人 , 明天会过得更糟 。 ”
为未来做准备最好的方式 , 是发挥全部的精力与热情 , 走好眼前这一步 。
某特种兵部队队员写过一本回忆录 , 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 。
在他们训练基地的一角 , 挂有一口钟 。 这口钟的作用是让参加训练的人 , 在熬不下去的时候敲响它 , 然后可以离开训练基地去休息 。
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 , 钟声响起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夜里 , 而不是艰苦训练的白天 。
心理学家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分析 , 得出一个结论:白天训练的时候 , 大家不会去想太多 , 所以能硬挺过去 。 但到了晚上 , 他们却担心明天的训练还会像今天一样艰苦 。 孤苦冷清的深夜里 , 对明天痛苦的预支 , 让他们陷入恐惧之中 , 最终选择了放弃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