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亲子关系 互为谋杀控制与失控分离
本文图片
家庭保卫战
潇潇讲起她这一家:我跟老公都是独生子女 , 结婚有三年 , 与公公婆婆住在一起 。 老公、他父亲、另一亲戚共同创办了一家公司 , 效益非常好 , 但是该分配给我们的数十万被公公扣下 , 说不放心交给他儿子 。 “他儿子咋了?”公公认为儿子不懂事 , 害怕他乱花钱 。 其实公公是害怕我们把钱拿去外面买房子 , 与他们分开 。 “你们是这样想吗?”老公很想在远一点的地方买房子 , 跟他父母分开 。 我是想离他父母近一点地方买房 , 但是 , 我们根本没不敢提买房子的事 , 不然绝对要不到一分钱 。 “若不提买房子 , 能要到钱吗?”好像也不能 , 所以我老公每次除了跟父亲吵和骂 , 则无办法 。。。 他们父子就是一冤家对头 , 但他父亲是我们当地出了名的有头有脸的厉害人物 , 他儿子根本斗不过他 。 我老公每次气急了就外出喝闷酒 , 几天不理睬任何人 。 “你在其中是啥态度?”我不敢跟公公婆婆对着来 , 只有劝老公不要吵 , 但老公认为我懦弱、不支持他 , 现在他也不理我 。 为此事 , 我的父母也跟公婆闹翻了 。 现在我觉得钱都是小事 , 家庭和睦才是大事 , 可这一家大小已经闹得鸡犬不宁 , 我毫无办法 , 甚至我整个人感觉生活在一种恐惧之中 。。。。。
其实 , 这一家是三家 , 他们各自为保卫自家的权利而战:潇潇跟L小两口 , 为争取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独立的权利 , 与他们父母较量;潇潇的原生家父母 , 为了女儿的权益、为小两口讨回公道 , 不惜撕破面子而与亲家论战;L的原生家庭父母 , 为捍卫自己的权威(美其名挽救不懂事的儿子 , 必管住儿女在身边)而迎战亲家 , 更不惜代价 , 誓与儿媳展开“权力”之争 。
本文图片
控制性关系的精神动力学
·互为谋杀
他们这一家可谓“亲密的关系控制” 。 我们从这一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依附性关系” , 可看出亲密的亲子关系里隐藏有无数杀手锏 , 它们控制着亲人关系的亲疏 , 决定着亲密关系的恩爱情仇 。
所有的人际关系模式 , 是来自亲子关系的模式 。 正如每个人 , 是来自他父母的基因 。 可以说 , 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原型 。
根据动力精神分析家鲍比的依恋理论 , 亲子关系模式分为四种:你好我不好的抑郁型;我好你不好的排斥型;你不好我也不好的不安全型;你好我也好的安全型 。 以这四种关系的性质 , 对应生活中的每个人 , 以及人与他人关系的模式 , 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人际关系障碍的人 , 和那些婚姻关系障碍的人 , 几乎都是带着原生家庭问题的印记 , 与人互动 , 或是以原生“亲子关系模式”呈现于新的家庭和新一代的亲子关系 。
以潇潇这一家为例 。 潇潇是一个“你好我不好”的宽容而压抑的女孩 , 她与人的关系 , 几乎总是顺从他人而隐忍自己 。
一个严格的父亲和包揽的母亲共同塑造了一个“乖乖女”潇潇 。 即 , 严父以他的崇高教育(心理机制是 , 以他的理想标准投射于女儿) , 无意识地扼杀了女儿的自主性;母亲以她的牺牲精神为女儿做任何事情 , 但她无意识的剥夺了女儿做主自己事情的权利 。 女儿为了获得父母之爱(或害怕自己不好而惹怒父母) , 亦投射性认同了父亲的理想 , 认同了母亲的溺爱性控制 , 她终于按双亲的“意愿”成为了父母想要她成为的“听话 , 受人爱戴”的人 。 当然其代价是:丧失挫折的承担力 。 潇潇习惯性回避或恐惧冲突 , 比如在利益冲突面前 , 她要么顺从 , 要么只能放弃自己的权利;父母则继续做女儿的主人 , 为女儿的不自主“做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1.互致问候后 恰当的打开应该是以诚相待的谈一谈自身的喜好
- |据说,男人动情后,是没有办法控制的
- 造物者啊!谁能追踪你的笔意呢?百千万幅图画 哪里有什么造物主的境界去追求呢?
- 很多时候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从来都不是拿起,而是放下
- 俗话说:“林子大了 一个人经常说这样的话,多半是面善心黑,不值得深交
- 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们 凡事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 人们常说 当父亲老了,给予他最好的呵护,便是守护好他心中的“男孩梦”
-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一句话 自我,往往来自我们潜意识的塑造
- 人的一生有高峰就会有低谷 人的一生有高峰就会有低谷,难免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 有意识地思考过的东西 梦境或许是潜意识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