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有毒的”东亚家庭?孝道与自我的冲突难以避免
徐鲁青:关于“有毒”亲子关系很精彩的一段文字 , 是鲁迅回忆小时候读《二十四孝图》 , 虽然他针对的是中国孝文化 , 但或许和东亚父母关系有隐约的联系?《二十四孝图》是鲁迅第一本画图册子 , 里面的故事很有名 , 连阿长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来 。 幼时的他在读完书后大受冲击 , 发现礼俗要求的孝顺不单要“听话”和“从命” , 还得卧冰式自我牺牲 , 或肉麻地拿着“摇咕咚”诈老父开心 , 他只好自嘲“想做孝子的计划 , 完全绝望了” 。 等再翻了几页看到“郭巨埋儿”的故事 , 心态成了“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 , 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
我相信现在大多数人读“二十四孝图”都能觉察到其荒诞可笑 , 并且面对“听话”“从命”这样的要求也会本能反感 , 这是奴隶的话语 , 即使用在伴侣动物身上都不应该 , 何况亲子之间 。 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曾经红极一时 , 其中大多数矛盾都集中在父母把子女当私人财产 , 认为要求“听话”理所当然 。 记得曾读到过一个帖子:妈妈不同意女儿选择的城市和工作 , 于是连夜飞到女儿城市 , 闯进她的公司“要和领导谈谈” , 最后以经典句式“这都是为了你好”收尾 。 光是读这个故事我都倒吸一口凉气 , 暗暗感谢父母没有过度干涉我的生活 。 东亚家庭里常见的压迫式权力也最有可能逆转 , 小时候是父母让孩子“听话” , 老了孩子让老人“听话” , 不把彼此当平等独立的人看 , 更容易冤冤相报 , 进入毒性循环 。
本文图片
鲁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4
林子人:日本历史学家竹内康浩在《从前的中国》中用了一个章节的篇幅阐释传统中国的孝道 。 他认为 ,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扎根于“人自降生就有父母、需要履行家族传承的责任”这个普遍观念之中 , 因此过去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和家族 , “继承祖先的智慧 , 再传授给后代 , 实现循环性依托的就是家 。 ”在他看来 , “孝”其实是生活在一个以集体(家族)为中心的世界里的中国人验证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具有现实存在意义的最重要方式 。 这当然和强调平等、独立的现代社会相比是一种非常不同的意识形态 。 我们仍处于价值观转型的剧烈变动期 , 家庭关系复杂、代际冲突不断——父母觉得我们不听话、不孝顺 , 我们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生活干涉太多——正是因为如此 。
顺便说一句 , 现在的国学班如果教的是《二十四孝》那真的太low了 , 古代的正经文人读的都是《孝经》好吗!不过按照《孝经》对孝的标准——“夫孝 , 始于事亲 , 中于事君 , 终于立身”——出人头地才是孝的终极目标 , 恐怕对很多人来说尽孝也是可望而不可及吧 。
姜妍:这种被认为所谓的“有毒”的或者说相对复杂的家庭关系 , 会不会和国内家长与子女的“纠缠”和牵绊更多有关?比如说在经济上面上一代提供的支持 , 比如在养育第三代的时候大多数中国家庭也避免不了需要父母的付出 , 这些更多的“索取” , 可能也需要以失去一部分自在感作为交换 , 至少会让自己的生活主动或者被动地被介入更多 。
我自己年纪渐长以后 , 会更多进行反向思考 , 比如父母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 ,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里经历了什么 , 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他们 , 作为子女有什么地方是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成年男女之间 男女交往,触碰这个禁地,感情早晚要越界
- 成年人的世界 不求事事如愿,但求无愧于心,自己尽兴
- 关键词:二胎后的家庭矛盾01.|作为成年人,要认清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个现实
- 喜欢和爱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对于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来说或许都多少认可喜欢和爱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所有情感的核心特质,尤其是关于爱情
- 人是好学的 每个人在成年以后社会,家庭会赋予使命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支撑一个成年人,只需要三个字“会好的”
- 读者来信如是说:我33岁 作为成年人,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 |成年人的清醒:一半是懂了,一半是算了
- 有人说:“成年人之间的分手 成年人之间的分手,往往是从断联开始的
- 蔡康永说:“对待负面情绪不是压抑它 成年人的世界,谁不是一边崩溃,一边负重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