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期主持人 | 尹清露
父亲节刚过去没多久 , 这一天似乎与母亲节和谐友爱的讨论氛围截然不同 。 有不少网友表示 , 自己和父亲的关系十分复杂、难以言说 , 引起对于父职缺失的又一波批判;“人物”杂志于6月16日发表的文章《第一代「海淀妈妈」和女儿的「鸡娃」阴影》也让许多人产生共鸣 , 想起自己也有一个同款妈妈 。 原生家庭是一个常热话题 , 但每次都可以精准揭示出某种隐痛 , 一种既爱又恨的复杂感受 。
我也会在自己身上感受到一些国内家庭的共通之处 , 我的家庭已经足够幸福 , 我没有被“鸡娃” , 但是来自母亲的期望有时也让我焦虑 。 就像人类学者阎云翔去年在一篇专访中所说 , 代际之间的亲密关系上升了 , 但同时 , 家庭也变成了一个要去经营的项目 , 父母大量介入子女的生活、工作等选择 。 在更早之前他就已经提出 , 中国并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个人主义 , 当我们从集体中脱嵌 , 社会风险转嫁到个人身上 , 我们又会回到家庭中寻求保障 , 成为“关系中的自我” 。 另一名研究非西方社会亲属关系的人类学者Marilyn Strathern也发现 , 她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不可分割的坚固个体(individual) , 而是与上一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可分之人”(dividual) 。
不过好在 , 成年后的我们有了更强的反思能力 , 当我们回溯和父母的关系时 , 也会多出一些新的理解 , 并能够和他们保持一种更合适的距离 。 我小时候和妈妈更亲 , 但长大后会反思这种亲近意味着什么 , 比如我妈的性格比较女强人 , 她会督促我要有上进心 , 这种督促反而让我变得自由散漫 , 失去自觉性 。 近几年来 , 我意识到这种反向影响力的存在 , 开始尝试接受她的建议 , 试着生活得更自律一点 。 我和父亲的关系也经历过变化 , 儿时和我爸的交流并不多 , 长大后才更加了解他 , 比如他写得一手好书法 , 这让我发现我俩其实挺像的 , 都有一些自得其乐的小爱好 。
成年之后 , 我们如何重新理解父母 , 进而理解自身?较为理想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而我们又如何看待对于东亚家庭“有毒”的指责 , 以及有关家的复杂叙事?
本文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什么是长大?没有人是完美的成年人
林子人:我和我妈关系更亲近 。 我妈是一个女强人 , 在职场上大放异彩 , 而且性格豪爽 , 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和人打成一片 。 进入中学特别是高中之后 , 我和我妈的关系就像是朋友 , 我特别喜欢听她讲她工作上的事情 , 因为她在聊到自己工作的时候 , 像是整个人都在发光 。 她可以说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 , 告诉我要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职场女性 , 发挥才干 , 创造价值 。
对我爸则是随着成长逐渐祛魅的复杂感情(笑) 。 客观而言 , 他在“中国式父亲”中实属不错 , 亲力亲为地参与育儿(我小时候上钢琴课都是他在监督 , 中小学时期的数学题也没少得到他的指点) , 但他也是让我在日常生活中看清父权社会本质的那个人——我已经记不清我妈抱怨过多少次我爸不做家务 , 但好像他们之间的性别分工也一直没有什么改变 , 仿佛默认了我爸就是什么都不会 , 没办法 。 另外 , 明明我妈是那个更外向、能力更强、社会关系更多的人 , 但在对外的时候她总要刻意表现得比我爸低一头 , 声称我爸才是家里的主心骨和做决策的人 , 因为要“给男人面子” 。 还有 , 我爸在家里做错事从来不道歉 。 这曾困扰我许久 , 直到我理解了“不道歉”是等级制社会中上位者自认为“应得的权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成年男女之间 男女交往,触碰这个禁地,感情早晚要越界
- 成年人的世界 不求事事如愿,但求无愧于心,自己尽兴
- 关键词:二胎后的家庭矛盾01.|作为成年人,要认清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个现实
- 喜欢和爱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对于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来说或许都多少认可喜欢和爱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所有情感的核心特质,尤其是关于爱情
- 人是好学的 每个人在成年以后社会,家庭会赋予使命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支撑一个成年人,只需要三个字“会好的”
- 读者来信如是说:我33岁 作为成年人,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 |成年人的清醒:一半是懂了,一半是算了
- 有人说:“成年人之间的分手 成年人之间的分手,往往是从断联开始的
- 蔡康永说:“对待负面情绪不是压抑它 成年人的世界,谁不是一边崩溃,一边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