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个娃设53个班干部”的关键点在哪儿?

“51个娃设53个班干部”的关键点在哪儿?
文章图片
01
这两天 , 一位四川家长的一则小视频火了 。
该家长说 , 自己家儿子刚上小学二年级 , 开学第一天 , 班主任就在班级群发了“班干部竞选岗位表” , 为全班51个孩子设置了53个岗位!
“老师为了公平也是煞费苦心了!”
“51个娃设53个班干部”的关键点在哪儿?
文章图片
02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 里面的“班干部”虽多 , 但绝大多数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班干部 , 而只是将班级的日常工作进行细化分工 , 并把每个岗位赋予了一个看起来像干部的名称 。
真正的班干部 , 还是排在前面的诸如班长、大队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那几个 。
这就像在一座政府大楼里面 , 每个人可能都称为干部 , 但楼里有最高首长 , 有各部门的负责人 , 也有大门管理员(门卫) , 这些“干部”之间 , 有着本质不同 。
实话实说 , 如果我家孩子在那个班读书 , 我更愿意让孩子当班长 , 而不是当后门管理员 。
“51个娃设53个班干部”的关键点在哪儿?】03
其实类似班干部的设置 , 我在十几年前就看到过 。
在孙道荣的一篇题为《担当》的文章中 , 介绍过一位从日本来的小朋友 。
据说在日本小学的班级里 , 有“擦黑板担当” , 还有“整理担当”“保健担当”“电气担当”“卫生担当”“门窗担当”“帮忙担当”等等 。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 , 像上面的班干部岗位一样 , 每一个“担当” , 对应一个管理或服务的职责 。
我没去过日本 , 也不认识在日本上小学的孩子 , 但不管这事情是不是真的 , 我都觉得这个创意非常不错 。
值得一提的是 , 所有的“担当”都是轮换着做的 , 文章里的那位小朋友 , 几乎什么岗位都做过 。
而这一点 , 才是“全员班干部制”的关键所在 。
“51个娃设53个班干部”的关键点在哪儿?
文章图片
04
班干部定期轮换 ,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做不同的岗位 , 可以有效避免“阶层固化” 。
尤其“管理岗”和“服务岗”的轮换 , 更为重要 。
大家的职责不是一成不变的 , 权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这个月你管这个 , 下个月就可能他管 ,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岗位的附加值对学生个体带来的影响 。
说得通俗或世俗点 , 你今天是班长 , 明天就可能不是了 , 就不用拍你的马屁 。
你今天管后门 , 明天可能是班长 , 谁也不敢看不起你 。
另外 , 工作的轮换也可以让孩子们产生“共情”的心理 。
亲自干过某一项工作才能体会到那项工作的不易 , 就像让从车里往外扔东西的司机当一天清洁工 , 他可能更容易理解清洁工的不易一样 。
05
有人可能会说 ,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管理工作 , 都适合当班长 。
这话没毛病 。
但我们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 不就是锻炼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么?
从这一点上讲 , 对于那些管理能力偏弱的同学 , 不但应该当班长 , 还应该当的时间更长一些 , 以便在老师的指导下 , 学到更多的管理经验 。
这样做 , 比一个能力强的同学一下子当一年甚至几年班长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
在学生时代 , 我们的教育者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尽量多的尝试、锻炼甚至试错的机会 。
所以 , 如果“全员班干部制”是“皇帝轮流坐 , 明天到我家” , 那么是值得肯定的创新之举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