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红网□李攀(重庆大学)近日 淡妆浓抹总相宜,美不该成为“羞耻感”的源头
本文转自:红网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红网□李攀(重庆大学)近日 淡妆浓抹总相宜,美不该成为“羞耻感”的源头】□李攀(重庆大学)
近日 , 新周刊发表了一则《或许 , 你也有“美丽羞耻症”吗》的文章 , 引发了许多网友的热议 。 有人说 , “看别人打扮得美美的 , 觉得很好看 , 轮到自己的时候 , 就默默的放下了手中的一切”;还有人表示 , “会有 , 不喜欢被别人或者说陌生人关注的感觉”……这些言论真切地反映出很多人都存在“美丽羞耻症” 。
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为何美丽却让人感到羞耻呢?
如文章所说 , “美丽羞耻症”是指自己一旦打扮得光鲜亮丽 , 就局促到不敢出门见人 。 这种困扰似乎大多出现在女性身上 , 当然 , 部分男性也会有这样的困扰 。
事实上 , “美丽羞耻症”往往存在于人际交往之中 , 人们害怕他者的过度关注 。 因为他们无法探知对方关于自身打扮的实际想法 , 经过迷茫和徘徊后 , 便陷入了不自信的境地 。 于是 , 有人称“美丽羞耻”是对于外貌的“自我PUA” , 似乎把主要原因都归结到主观心理问题上 。 实际上 , 人们的这类心理更多是产生于环境对于美的束缚 。
就家庭而言 , 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 , 总是习惯性的打压 , 这种“打压式教育”容易造成孩子不自信 。 另外 , 许多家长在成绩优先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 容易过分注重孩子分数 , 而忽视了孩子对于美的追求 , 总认为美和学习是顾此失彼的 。 于是 , 要求孩子以学习为重 , “爱美”则一定程度上成了叛逆的标志 。
在学校这个环境中 , 许多人也认为学习成绩好就应该一心专注于学习 , 不必注重外表 。 而追求美丽仿佛成了差生的行为举止 。 并且有的学校 , 规定女孩子不能穿裙子 , 甚至长裙也不可以 , 不能留长发 , 男孩儿也只能留板寸头 。 于是 , 孩子们很长一段时间便局限在“爱美是不正确的”观念之中 , 这种价值观甚至相伴终生 。
置身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下 , 出众的美丽不一定得到人们的包容 , 甚至在某些时候可能会遭到人们的攻击 。 部分异性的目光是一把利刃 , 无时无刻不在审判着女孩们的穿衣打扮 , 穿着稍微性感美丽可能会遭到对方调戏甚至是骚扰 。 同时 , 这份攻击有时也会来源于同性 。 一个女孩在女性群体中打扮得稍微精致一些 , 相貌平庸可能遭到部分同性调侃 , 相貌出挑则可能遭到一些嫉妒甚至排斥 。 这时 , 美或者爱美这种行为便异化成了过错 。 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 , 女主既承受着男性的凝视和渴求 , 又遭受着女人们的忌妒、痛恨 , 最终因为超凡绝尘的美丽而被毁掉 。
面对这样的“症结” , 我们当然鼓励女孩子自信坦然 , 摆脱这份羞耻感的藩篱 。 不过“美丽羞耻症”是经过长年累月潜移默化形成的 , 且每个人性格不一 。 仅仅依靠着“坦然”“要自信”的鼓励式话语 , 对于人们心中这份羞耻感的消解收效甚微 , 也就是“道理都懂 , 但就是放不开” 。
问题之根本 , 是整个社会对于美的包容度还有待提升 。 当家庭 , 学校 , 甚至工作环境都为打扮美丽而感到不耻的时候 , 人们对于美的理解便难以得到尊重 , 那么羞耻感也将一直存在 。 因此 , 增大整个社会对于美丽的包容度 , 这才是“羞耻症”的解药 。 这离不开家庭思想观念的革新 , 学校教育理念的创新 。 与此同时 , 社会更需加强美育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 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本文转自:中国警察网刘琼(左一)搀扶老人回屋休息。|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庆元县公安局百山祖派出所所长刘琼:中秋节,在大山中奋战了一天一夜
- 本文转自:中国警察网当下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巾帼何曾让须眉 “疫”路柔肩担重任!女警抗疫路上感人事迹掠影
- 走在永州的街头巷尾,感受这座城市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 本文转自:新民网有一个调查 张欣:爱也未必能抵御重复的摧残
- 本文转自:新闻晨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农历八月十五备受期待的中秋节 今日中秋丨愿你平安又快乐
- 本文转自:新民网套圈圈、夹弹子、吃月饼、庆中秋 风貌区温度,就藏在“乐在宝怡”的味道里
- 本文转自:重庆日报人物名片杨武能 巴蜀译翁杨武能:一世书不尽的传奇
- 本文转自:津云又是一年中秋至花好月圆正当时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又逢双节合一的确是个赏月的好...|十五月,圆十五!中秋月圆时,天涯共此时
- 本文转自:北青网15元就能买个电吹风?安全吗?一、十款电吹风大测评 它会“喷火”!购买时可要擦亮眼睛
- 做遵循规律的教育,就是做最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