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莫言自述的童年里,我看到了张桂梅老师的身影…( 三 )


从莫言自述的童年里,我看到了张桂梅老师的身影…
文章图片
她告诉每个女孩 , 要“向前跑 , 跑起来 , 别回头” 。
她让她们明白 , 自己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
那些靠知识走出愚昧的女孩 , 成了老师、警察、医生、律师......她们飞出大山 , 跳出轮回 , 看见了活着的无限可能 。
原来老师的一双手 , 足以高高托举起一个个人生 。
太多以为自己被世界遗忘的孩子 , 正被一位好老师照亮 。
那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 , 丢了绳子 , 井里的人终于看到了天空 , 拼命往上爬 。
03
多少普通的孩子 , 像我、像他们一样 , 在年少时被这样照亮 。
遇到一位耐心、温柔的好老师 , 一个迷失了方向的灵魂 , 便被唤醒 。
遇到一位负责、善良的好老师 , 一个陷入生活泥沼的身躯 , 便被拉起 。
还有更多老师 , 兢兢业业 , 传道授业解惑 。
遇到这样睿智、博学的好老师 , 一双双懵懂迷茫的眼睛 , 也将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 。
疫情这几年 , 网课流行 , 我也时常在B站上听课 。
意外地 , 遇见不少对我影响很深的老师 。
当我在B站看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课 , 听到他说“你是否看到一只鸡”的故事 。
这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位导演 , 把一支表现大城市繁华的影片给非洲土著看 , 结果非洲土著看完之后都在讨论一只鸡 , 但是导演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的自己电影中竟然还出现了的鸡 。
从莫言自述的童年里,我看到了张桂梅老师的身影…
文章图片
我这才醍醐灌顶地明白 , 什么叫夏虫不可语冰 , 人和人之间的分歧 , 其实都是因为认知的差异 。
我们眼中都有自己看到的那只“鸡” , 那是我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人生经历 。
作为中文系的年轻讲师 , 他讲着听起来就很枯燥的康德、维特根斯坦 , 却有趣得让人着迷 。
听他课的 , 有英语系、法律系、数学系的 。
甚至一个数年前大学毕业的人记满了一本半笔记 , 特地发帖感谢杨宁 , “拓宽了我的生活边界” 。
从莫言自述的童年里,我看到了张桂梅老师的身影…
文章图片
我还时常去B站听沈奕斐老师的社会学课 。
很多时下热议的社会话题 , 沈老师都会用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带我们看待 , 经常叫我茅塞顿开 。
比如曾经争议很大的“防止男性女性化”问题 。
沈老师说 , 规定男性必须“阳刚” , 防止男性变得“阴柔” , 反而会加剧性别歧视 。
女性为什么不可以被形容为“强壮有力” , 男性为什么不可以变得“温柔体贴”?
毕竟 , “美好品质是不分性别的” 。
从莫言自述的童年里,我看到了张桂梅老师的身影…
文章图片
还有北大中文系教授 , 戴锦华老师 。
她在B站开起视频课 , 和在北大上课一样 。
从不用讲义和PPT , 却能用语法连贯语义精准的长句 , 速记整理出来基本上无需校订修改 , 就是一篇完整深入的学术文章 。
听她的课 , 我常常和弹幕一起 , 讨论大数据 , 讨论短视频与电影 , 讨论女性主义 。
戴老师会提出问题 , 也给出角度 。
循循善诱 , 总能给我带来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
从莫言自述的童年里,我看到了张桂梅老师的身影…
文章图片
当然 , 还有罗翔老师 。 “低级的快乐来自放纵 , 高级的快乐来自克制 。 ”“没有感性的理性是冰冷的机器;没有理性的感性则是狂热的激情 。 ”“要爱具体的人 , 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 , 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