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遇到过一位|和回避型依恋者恋爱时,你需要知道的事( 二 )


你是否曾遇到过一位|和回避型依恋者恋爱时,你需要知道的事
文章图片
图/Pinterest
你是否曾遇到过一位|和回避型依恋者恋爱时,你需要知道的事
文章图片
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形成MaryAinsworth是心理学界对依恋关系进行全面探索的第一人 。 她进行了以下实验 , 以测试孩童与父母关系的安全性水平:让1岁到一岁半的儿童待在陌生的环境中(有时候和陌生人一起) , 受到多次与父母两三分钟的分离 , 然后又让他们与父母重聚 。 在测试中 , 她发现有这么一组孩子 , 他们对分离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悲伤;与父母重聚时 , 忽视或者回避父母 , 不寻求身体接触 , 对父母充满警惕 , 游戏活动也受到压抑 。 这类孩子看起来反应不激烈 , 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并不平静 。 研究人员发现 , 这类孩童在妈妈离去的时候心率增快 , 和其他外在表现非常不安的儿童一样 , 而且他们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一般压力激素)也升高 。 这一类型孩童便属于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儿童 。 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形成与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 这类孩子的父母通常对孩子的降生没有期待感 , 甚至后悔和失望 , 并且在孩子诞生后冷漠对待孩子 。 他们长期忽略、无视孩子的需要 , 导致孩子大多缺乏父母情感上以及物质上的支持 。 常常 , 他们在孩子年幼、还未到达自理年龄时就过早地鼓励孩子独立自主 , 拒绝他们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和依赖;在孩子哭泣 , 遇到苦难、挫折的时候不提供安抚抚慰 , 而是大声地训斥或者苛责 。 久而久之 , 孩子会对于需要和依赖感到羞耻 , 开始觉得“我不需要亲密” 。 他们表面上放弃了求助和对于关爱的需要 , 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自我欺骗 , 压抑了自我的需要 , 只为了回避与人建立关系时而产生的痛苦 。 出于依恋对象长期的不可得性和不敏感性 , 回避型个体发展出“他人是不可信的、没有反应的”的负性表征 , 而他们低焦虑的特征使得他们持有积极正向的自我信念 , 认为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值得关爱和照看的 , 对待他人则过于轻视 。 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会在重要经验不断一般化的过程中稳固下来 , 形成抽象的心理表征 , 并有可能自动和无意识地工作 , 在成人后仍旧主导着依恋关系(Bretherton,1990) , 包括恋爱、友谊等亲密关系 。
你是否曾遇到过一位|和回避型依恋者恋爱时,你需要知道的事
文章图片
图/Pinterest
你是否曾遇到过一位|和回避型依恋者恋爱时,你需要知道的事
文章图片
警惕网络上的“恋爱指南”网络上常常有很多恋爱“妙招” , 比如 , 教导你要“钓”到恋人 , 你就要若即若离 , 欲拒还迎 , 不忙也得装忙 , 不打电话 , 微信不能秒回等等;这样 , 你才能保持自己的尊严和独立 , 获得恋人的尊重 。 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在自欺欺人 , 假装坚强独立;虽然你这样做看起来好像神秘迷人 , 魅力十足 , 但是却不能帮助你稳定亲密关系 。 因为这违背了你自己真实的感受 , 把感情的进度和进展方式都推给了对方 。 你如果掩饰真实的需要 , 带着面具谈恋爱 , 对方就很难注意到你的感受 。 如果你的恋人刚好是一位回避型的人 , 哪怕你使用一些策略 , ta也会很快就能发现你的真实意图 。 回避型依恋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是疏远、回避、恐惧亲密的 , ta和你相处会时刻害怕被你拒绝 , 被你评价和批评 。 ta害怕表现不足够好 , 所以ta时刻会做好逃离的准备 。 ta们很善于防备那些“企图”与ta们亲近的人 。 假如你演戏演够了 , 决定全盘托出 , 放下防备心理将真实想法说出来 , 希望长相厮守 , 因为你之前表现出的不确定 , 对方会不接受你的表达 , 并立刻对你冷淡下来 。 所以 , 保持真实才是对待关系唯一的方法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