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发|唐朝发型若现代人用,个个都是“非主流”,发髻竟能梳几十厘米高

“审美观”是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 ,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 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 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 。 可以说 , 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 , 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 也是人类积极生活的显现 , 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心目中引起的愉悦的情感 。
在唐人的审美观中 , 胖姑娘显然比瘦姑娘更受欢迎 。 当时的人 , 均以“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为美 , 而杨玉环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

假发|唐朝发型若现代人用,个个都是“非主流”,发髻竟能梳几十厘米高
文章图片
我们知道 , 发型是影响“颜值”的重要因素 。 那么 , 唐代的胖姑娘们会留怎样的发型呢?
根据流传下来的仕女图和历史文献我们可知 , 当时的美人常用的发型多达数十种 。 有:倭堕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惊鹄髻、愁来髻、百合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闹扫妆髻、乐游髻、丛梳百叶髻、双挂髻、双平髻、球形髻、扁形髻、堕马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云髻、双髻、宝髻、飞髻等 , 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

假发|唐朝发型若现代人用,个个都是“非主流”,发髻竟能梳几十厘米高
文章图片
那么 , 哪种发型是最受欢迎的呢?
无疑是“高髻”了 。 唐初长安的姑娘们大多留高髻 , 连高祖李渊都有些疑惑不解 。 他询问身边的秘书丞令狐德棻 , 问为何长安的女人都喜欢留高髻 , 令狐德棻解释道:“头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 , 高髻能够让人的脖颈伸直、胸膛挺拔、腰部端正 , 尽显体态雍容 。 ”
然而 , 我们知道想要梳高髻 , “发量”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 很多女性或头发稀疏 , 或头发较短 , 既没有一头乌黑茂密的秀发 , 也无法“长发及腰” , 那么 , 她们该怎么留高髻这种发型呢?
最好的解决办法 , 就是义髻 。
根据文献的记载 , 中唐时期长安城的商人会在东北地区和朝鲜购买长发 。 买这些头发来做什么?就是制作假发 , 也就是义髻 。
义髻的起源 , 最早可追溯到汉代 。
汉朝时期的女人会用木头、纸或布制作巾帼 , 用来解决头发稀疏的问题 。 到了唐朝 , 毛发编织的工艺逐渐完善 , 于是 , 广大爱美女性便迎来了义髻这一福音 。 元稹的《追昔游》里有这样一句“义梳丛髻舞曹婆” , 这里说的就是义髻 。 据说杨贵妃的高髻便不是自己的头发梳成的 , 而是义髻的功劳 。 安史之乱爆发后 , 逃亡途中贵妃丢弃了大量义髻 , 以至于“花钿委地无人收” 。

假发|唐朝发型若现代人用,个个都是“非主流”,发髻竟能梳几十厘米高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 , 唐朝人使用假发的方式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
都是先把自己的头发梳起 , 聚拢在头顶上 , 然后再套上义髻 。 只不过 , 现代人会用发卡、皮套固定假发 , 古人固定义髻时只需使用发簪即可 。
唐朝的假发十分逼真 , 形状固定 , 能够轻松满足女子梳高髻的需求 , 一次性成型 。 但如果某姑娘头发乌黑浓密 , 又“长发及腰” , 无需义髻的帮助 , 又如何梳高髻呢?多半要借助一些支撑物 。 毕竟 , 高髻的高度约在一尺左右 。 唐朝时期的一尺 , 约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公分 。 将头发梳高三十公分可是一项技术活 , 而当时又没有发胶这种辅助物(即便有发胶也很难让头发撑起三十公分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