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法远离灰色心理( 二 )


(5)忧郁
这是指病人情绪低沉,精神沮丧,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丝毫不感兴趣 。这样的病人有自责自罪的想法,悲观绝望,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
(6)木僵
病人几乎静止不动,不说话也不动弹,不吃不喝,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整天僵坐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毫无反应,即使有人在他耳边敲锣打鼓,也无动于衷,就像“木头人”一样 。
(7)谵妄
这是急性脑损伤病人出现的症状,多因感染、中毒性疾病引起 。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乱语,躁动不安,不认识周围的人和物,经常出现恐怖的幻觉 。例如有的病人在谵妄状态下,说他见到了已死去多年的人或见到凶恶的、面目狰狞的妖怪,要把他抓走,因而大声哭喊,惊恐万状 。
(8)痴呆
这是慢性脑损伤的症状 。病人的智力、记忆力明显减退,丧失正常的理解力、判断力和计算能力等 。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
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老年性痴呆和抑郁、药品滥用、自杀和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精神卫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引发或加剧贫困 。卫生部发布的资料显示,与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相关的疾病负担占全部疾病负担的20%,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 。据预测,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在本世纪更加突出 。
小心心理咨询的误区
如今许多原来不把情绪问题当回事的人,已意识到自己有心理疾患,还产生了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的愿望 。但不少人的认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对心理医生产生一些曲解,而使“心理瘀积”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
误区一:看心理医生是很不体面的事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新兴学科,人们对它仍有一种神秘感 。来询者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医生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 。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往往怕被他人认为患了精神病或是被当作怪人,去咨询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表露出情感上的困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因而不少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而不愿去就诊 。
其实在人们眼里的心理障碍、“隐私”等,在医生看来往往就是大众较普遍的心理障碍和症结 。医生不会取笑你,并为你保密 。因而咨询者丢下包袱、充分信任医生是诊疗的关键所在 。在心理学界常引用这样一则故事:一对西方男女青年约会,男方迟到了,当问及原因,自陈看心理医生耽搁了时间,女方不但不责怪,反而更欣赏他,因为一来表明他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来他有向上的精神,有改变生命质量的强烈愿望,不愿混混沌沌虚度一生 。在我国,同样的情形,女方则可能猜想男友是不是精神病人,会不会遗传,我还跟他谈下去吗等问题 。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认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
误区二:把心理学当作“算命学”
有一则故事,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同学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医生,就让他算一算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 。其实许多来询者也有类似的心态 。他们不愿或羞于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吐露出来,在他们看来,反正你是心理医生,简单说几句,你应该能猜出我心中想些什么,要不你就没水平 。可心理医生并不是算命先生,他也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看穿人的内心世界,他只是应用心理学现象及规律,对咨询者提供的足够信息(病史)进行合理分析,再进行认知和行为、心理治疗 。详尽地提供病史,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疾病的症结,才能保证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否则治疗就会南辕北辙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