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舒航现况 孔舒航以前照片( 二 )


孔舒航现况 孔舒航以前照片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第二期的主人公也因为工作忙无法按时吃饭,经常胃痛,乐观的妈妈看到儿子胃疼的场面也心酸的掉下眼泪,说自己没什么愿望,只是希望孩子能按时吃饭,多休息 。
孔舒航现况 孔舒航以前照片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当儿子和朋友说起自己从未向母亲提起的心酸时,母亲也没能忍住自己的泪水,因为在那一刻,母亲脑海中凭借幻想架构起的儿子风光的形象被瞬间崩塌了 。如果不是因为节目,母亲可能永远都不会从儿子口中得知这些事情的真相 。
孔舒航现况 孔舒航以前照片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妈妈的牵挂》不仅展现了主人公们在大城市奋斗的艰难,更是道出了大多数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的现状,同样的,也展现了天下所有母亲对孩子的牵挂 。
煽情有余,沟通不足
《妈妈的牵挂》的定位是沟通类节目,但从节目的呈现效果来看,两代人并没有太多的沟通,妈妈一直是通过VCR来看儿子的表现,只有最后见面时两代人才有了直接说话的机会,节目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介绍孩子的真实现状和乔装见面的小任务上 。
母子见面后,五味杂陈的母亲面对震惊羞愧的孩子,相看无语,只有在李锐问道“最想和母亲说什么”时,周晴才说出希望母亲在家好好注意休息 。经历了拍摄纪录片、解密拆谎、乔装打扮,母子二人只剩相拥哭泣后彼此送上一句祝福,总感觉有些虎头蛇尾 。
孔舒航现况 孔舒航以前照片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其实节目的立意是好的,但这样简单粗暴的向母亲揭露孩子的真实状况未免太残忍,母子之间的交流也太少 。在冷眼君的设想中,这档节目可以更有意思一些 。
一、人物设定多元化
虽然“向母亲隐瞒自己的真实状况”这样的人物设定相比更容易制造看点,但其实节目组不必执着于此,毕竟不是所有的北漂都不敢和家里说实话 。相比“拆谎”,节目组在主人公选择上可以更注重人物职业、生存状态的多样性 。
当然,节目目前还只播出两期,未来应该会考虑更多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北漂的故事千万种,妈妈的牵挂也是不尽相同,让故事更丰富,角色的共鸣感和社会共性的东西越多,节目应该就会越打动人 。
二、有效利用变装环节
其实变装环节在《妈妈的牵挂》中没有充分利用,从第一集的呈现效果来看,变装的用处其实不是特别大,妈妈只是在最后见面的环节乔装成饭店服务员,变装后也只是装扮成服务员在儿子身边晃悠了两圈,如果说妈妈变装是为了近距离观察孩子的话,事实上妈妈变装后出现在孩子身边的短暂时间根本算不上是观察 。
其实节目可以好好利用变装,就像《原来是你》那样,让角色之间有更多的直接接触 。比如可以帮助妈妈进行形象大改造,让妈妈以陌生人的身份进入孩子的生活,比如周晴是送花的小丑,那妈妈就可以乔装成客户,比如冯一凡是婚礼策划师,那妈妈就可以化妆成想要为自己孩子准备一场婚礼的陌生阿姨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相处后再让母亲亮出身份 。
【孔舒航现况 孔舒航以前照片】当然,可能相比《原来是你》,妈妈们都不是演员,这种设计的实现会有些困难,但是想办法让妈妈跟孩子有更多的接触一定是必然的方向 。以现在的节目来看,妈妈了解孩子的生活方式全部是通过为孩子拍摄的VCR,那么如果让妈妈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孩子的生活,是否更有利于两代人的互相理解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