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农民工人的内心世界( 四 )


跳出自己划定的“死胡同”
农民工朋友长年在外打工,所经历的事情很多都不可预测 。面对困难时,往往会一个人发呆,独自思索解决办法,因此思路狭隘,容易把自己逼进“死胡同”,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
其实,农民工朋友可以在业余时间选择从单调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志愿活动,认识一些能够说上话的“局外人”,开阔思路,从而找到更多处理事情的方法,避免走进思维的“死胡同” 。
积极利用社会资源
近年来,农民工的生存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都纷纷向农民工伸出了援助之手 。农民工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不公平待遇,要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通过合法途径争取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坏 。不要把不满藏在心里,这样容易积郁成疾更不要通过一些极端手段解决纷争,这样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得不偿失 。
当然,农民工朋友如果遇到了感情纠纷或心情不舒畅时,也可以到当地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
追逐奢侈品的背后
“我的衣服是名牌”
兰花初中一毕业就来北京打工了 。她一直在服装厂里做衣服,虽说学了不少东西,但是挣的钱却非常有限 。在北京街头,看着那些穿名牌衣服、背名牌包的同龄女孩,兰花羡慕得不得了 。但想想自己微薄的收入,她连奢侈品商店的门都不敢进去 。
今年春节回老家,兰花着实下了血本 。她一改往年的样子,穿了一件迪奥的外套 。这件衣服花光了她几年的积蓄!其实,兰花只是想凭这身衣报告诉村里人,我在北京生活得很不错,同时也好让爹娘放心 。
大年初一,有几个婶娘来家拜年,婶娘粗糙的大手不停地在几万元的衣服上面抚摸,啧啧称赞:“这是奄们县城里面的商场里都没有的好衣裳啊!我以前在我家闺女拿回来的一本杂志上见过 。”一个上大学的妹妹看见她的衣服,赶紧披在身上,在镜子面前照了半天,然后说了一句让她差点儿晕倒的话:“这A货仿得真好,怕是要三四百吧!”
兰花在服装厂里面做了几年,自然知道A货的含义 。幸好那些婶娘只是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没有理会这句话一:回京后,兰花有意无意地问厂里要好的姐妹,试探她们对这件衣服的看法 。没想到,大家无一例外都认为这是仿品 。最后,有个跟她关系最要好的小妹说:“照我说,你就别穿这个衣服了 。你想想啊,你天天不是累得臭死地走在街上,就是一身线头挤在公交车里,满身的汗味,手背上都有裂纹,衣服在公交车上被挤得皱巴巴的,鞋子走得脏兮兮的,谁会把你的衣服当正品啊?”
渴望融入城市的诉求
经历了一番摸爬滚打,农民工朋友们的腰包里或多或少有了一些积蓄 。在各商家广告的“狂轰滥炸”下,农民工朋友们也很难抵挡这种诱惑,有些人更是风风火火,对那些自己之前从未涉足过的奢侈品,也愿意花血本买下 。
有人曾说,在消费社会中,商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人的实用性,更在于对人的某种潜在需要的满足 。对于一些农民工朋友而言,消费是一种让自身实现社会认同的重要手段 。
很多农民工从事着城市里最苦、最累,甚至最危险的工作 。在众多职业中,农民工多处于底层,其价值也最易被人忽视 。基于种种无奈,他们企图在消费领域来颠覆和重塑自身的形象,发泄内心的不满,从而实现内心的平衡,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因此,消费反映了农民工朋友们渴望融人城市的愿望 。他们不再像父辈们一样自我剥削式地省吃俭用,除了将收入用于饮食之外,他们会将大部分约收入投入购置服装、电子产品,参加娱乐活动等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