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刘罗锅”:敢对乾隆“没大没小”,让和珅免于被凌迟处死( 二 )


刘墉是清朝百姓心目中的“大好人”、“包青天再世” , 故此 , 传统相声《官场斗》就将刘墉描刻成了一个无惧强权、不怕得罪皇帝的好官 。
甚至有人说刘墉性格诙谐幽默 , 不但胆敢时常与皇帝斗智斗勇、贫嘴进谏 , 还能在乾隆面前“没大没小” , 弄得皇帝既哭笑不得又舍不得对刘墉动怒惩治 。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真实的“刘罗锅”:敢对乾隆“没大没小”,让和珅免于被凌迟处死
文章图片
首先我们从刘墉的家世和性格上来进行一番分析评判:
刘墉生长在官宦世家 , 父亲是雍正一朝的名臣 , 曾祖父刘必显乃是顺治年间的进士 , 祖父刘棨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且曾任四川布政使一职 。
如此显赫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使得刘墉从小就饱读诗书并熟稔官场规矩 , 长大后势必会在父亲的引导教诲之下深谙为官之法、君臣之道 。
真实的“刘罗锅”:敢对乾隆“没大没小”,让和珅免于被凌迟处死】试问这样一个出身不凡、聪明机敏的人又怎会在皇帝面前不循规守礼、不规行矩步呢?!
真实的“刘罗锅”:敢对乾隆“没大没小”,让和珅免于被凌迟处死
文章图片
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珅权倾朝野之后 , 不少臣子官员纷纷上前巴结恭维 , 而如纪晓岚和刘墉这样的“中庸型臣子”则只肯秉持守正中立的态度 。
尤其是刘墉 , 当时他的父亲已经故去 , 刘墉本身也不是嫉恶如仇、激进好勇的性格 , 因此 , 他选择避开和珅的锐气和锋芒 , 在面圣之时偶尔也说点好话、拍个马屁 , 也能逗得乾隆皇帝十分开心 。
刘墉超群的才华和品行使得他在旁人、在皇帝面前始终可敬可佩 , 他擅长规避尖锐的矛盾、懂得中庸之道 , 并不吝才华 , 总能为乾隆皇帝提出中肯可行的治国建议 。
这些表现皆令乾隆十分满意 , 故刘墉在中年时期官职被擢升得极快 , 令人艳羡不已 。
真实的“刘罗锅”:敢对乾隆“没大没小”,让和珅免于被凌迟处死
文章图片
刘墉为何劝阻嘉庆帝不可将罪臣和珅凌迟而改令其自尽而死
有人曾说 , 清廉正派的刘墉和朝中的忠臣纪晓岚一样 , 也看不惯乾隆的宠臣、大贪官和珅 , 因为刘墉敢于在乾隆面前“恣意任性、没大没小” 。
历史上还曾有过“和珅使坏 , 刘墉参万岁”这样的轶事传闻 。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十分荒诞无稽的 , 刘墉身为中庸的朝臣 , 深知手握大权、善于逢迎的和珅在乾隆心目中的分量极重 , 平时刘墉会刻意避开和珅的锋芒 , 极力避免招惹和珅 , 算是谨慎低调、明哲保身 。
而当和珅失势之后 , 机敏圆滑的刘墉也是看着皇帝的心意来小心行事的 。
真实的“刘罗锅”:敢对乾隆“没大没小”,让和珅免于被凌迟处死
文章图片
嘉庆帝要刘墉参与查办和珅贪腐一案 , 刘墉就尽职尽责地去做 , 不带私心、更不夹杂任何个人情感 , 只是一丝不苟地秉公办理 。
失去皇帝宠信的和珅倒台后 , 朝野内外许多长期受其欺压的正直官员都借机报复、上奏弹劾 , 希望嘉庆皇帝能主持正义 , 将和珅治罪问斩 。
在关键时刻 , 嘉庆帝将信中的老臣刘墉找来 , 希望能听取刘墉的中肯建议 。
刘墉说:和珅乃先帝一朝的重臣 , 先帝对其十分看重 , 若将其罪行事无巨细地公之于众并对和珅处以凌迟的极刑 , 必然将令朝野哗然、矛盾锐增 。
真实的“刘罗锅”:敢对乾隆“没大没小”,让和珅免于被凌迟处死
文章图片
最终 , 嘉庆皇帝听取了刘墉的建议 , 赐和珅在狱中自尽 。
可见 , 刘墉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能够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颜面 , 既做到了不拖泥带水、善始善终 , 又避免了激化矛盾、引起后续不必要的麻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