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治疗让你发现你的另一面( 二 )


又比如,对待工作和人际关系
赵先生的想法“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要么反对我,要么赞成我 。”
非理性的观念形成原因:赵先生曾经换过很多工作:很多次都是因为和同事或老板吵契而辞职的 。在赵先生看来,“给我挑刺儿的就是坏人,赞成我的就是好人,’ 。在这种“非黑即白”思维的影响下,赵先生对人产生了很强的戒备心理,易走极端,常常因为小事和周围人闹矛盾,而人际关系的紧张反过来又强化了赵先生“非黑即白”的忌维 。
改变想法:人是复杂的社会动物,很难简单地用“好”与“坏”来界定,大多数人介于两看之间,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另外,人与人之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因此,工作和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在和同事交往过程中,我要学会求同存异 。就如同一天之中有“黑夜”和“白天”,不能因为只喜欢刍天而不过“黑夜” 。
再比如,对待酒精依赖的问题
赵先生的想法:“所有的人都不接纳我,饮酒是唯一让我忘却烦恼的方法 。”
从18岁开始,赵某开始饮酒,24岁后饮酒成瘾,越喝越多 。他对酒精越来越依赖,他说:“每天我都渴望饮酒,我想逃避现实和自我 。”其间,赵某多次想戒酒,但是没有成功 。
非理性的观念形成原因:赵先生人际关系不佳,产生“所有人都不接纳我”的过度概括化的结论.逃避社会交往,以涯度日,认为“只有饮酒才能让他忘却烦恼“ 。与社会的隔离让他没有机会感受人们对他的关心,而对酒精的依赖产生短暂的快乐让他不愿寻找更好的排解方法 。俗话说“借酒浇愁,愁更愁” 。化也意识到自己对酒精约依赖,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 。
改变想法: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所有人’都不接纳我吗?在以前与周围人的交往中,我发现有些人还是认可我的,这说明我的想法太偏激了 。现在我对酒精依赖已到了无力自拔的地步,酒精已经损坏了我的生活,要想走出困境,我需要寻求更专业的帮助 。就如我医生建议的那样,也许参加戒酒康复组织的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发现和修正来访者的非理性的观念,让他学会用更平衡、更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常常使来访者的想法和情绪产生意外的变化 。通过这样不断地练习,来访者会找到一个更理性更快乐的自己 。
给心身留条“缝儿”
在我所居住的小区里,有一家生意十分火爆的手擀面馆,开店的是年近六甸的李大爷夫妻俩,他们做出来的面既筋道又美味,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 。可尽管如此,面馆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每天仅中午供餐,午后3时准时关门 。一些心直口快的大妈问老李:“这年头谁怕钱烧手啊!你晚上再忙活一阵子,不就多挣一倍吗?”李大爷只是呵呵一笑,依旧遵守着自己的“老规矩” 。
一次就餐完毕,我也与李大爷聊起来,李大爷向我敞开了心扉:“闺女,做什么事啊,都得讲究适度 。你看现在,我和你大娘忙活一上午,空闲出的下午时间我们俩就一起去逛公园、遛鸟、下棋,这样既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能把日子过得轻松快乐,多好啊!如果像人们说的那样,我们俩忙活一整天,身体吃不消,落个腰酸背痛,自己成了挣钱的机器,那才是得不偿失呢!”我连连点头,从心底暗暗赞叹 。
接着,李大爷向我讲起了他年轻时的经历 。大爷是做木工出身,他曾拜村里最有名的一位师傅为师,可相同的木料、相同的做法,做出来的东西与师傅的相比,总是稍逊一筹 。李大爷深感纳闷,后来师傅点破迷津:做活时千万要记得留出一条缝,因为木工讲究疏密有致、黏合贴切,恰到好处地留下缝隙,才会给材料紧密吻合留足空间 。师傅的话牢牢刻在了李大爷的心田,也成为他的做人处事之道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