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治疗让你发现你的另一面( 三 )


“给心身留条缝”,这句出自朴实农民老汉的话语,多么令人回味啊我们听到不少人这样大发感概,“日子整天浑浑噩噩,生活乏味至极” 。这样能感叹是很多人真实生活的写照,一刻都不得消停,固然幸福与宁静也会随之远去 。
有了这条“缝儿”,我们便不再一味埋头赶路,乜有了充足的时问夹回首昨日走过的路,来谋划明日要走的路;有了这条“缝儿”,我们的欲望就不会变得永无休止,而会清醒地领悟自己的需求,并及时调整前进的航向;有了这条“缝儿”,香茗热茶、琴棋书画都会一一走进我们的生活田园,日子便不再浮躁与喧嚣:有了这条“缝儿”,我们就会真正做到心身合一,给“身”一个放松的机会,给“心”一片灿烂的晴空,身体好了,心气顺了,日子自然就舒畅了 。
绘画艺术中的“留白”一词,说得也正是这个理儿 。给心身留出适当的空间,是难得的智慧,更是悠远的境界,李大爷简单的幸福也正是如此 。
改变观念,走出强迫的泥潭
强迫障碍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病人头脑里的想法、表象和意象 。强迫动作是病人不能控制地重复做一些不必要的动作和行为 。病人明知这些想法或念J-以及动作是不必要或多余的,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 。
小敏是一名强迫障碍病人,她总是害怕自己会被污染,在她看来,这个世界充满了污秽和细菌 。就拿他们单位来说,单位对面有娱乐场所,娱乐场所里面不干净,有艾滋病毒,有单位的男同事去过那地方,他们身上将会有病毒,他们坐了办公室的凳子,如果自己坐了或触模过他们坐过的凳子后,也会被感染上病毒,因此,每天上班时小敏都提心吊胆,下班回家后总是洗好几遍澡,否则就会感到浑身不舒服,坐立不安 。
你是否觉得小敏的这种思维“推理”不可思议?其实,这是很多强迫障碍病人(如小敏这样的强迫洗涤病人)常见的思维推理过程 。强迫璋碍病人还经常把这种联系和推理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因此,他们的生活常常陷入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向精神科或心理科的专业人士求助是最明智的选择 。目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在治疗强迫障碍方面有了很大进展 。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强迫障碍的效果与药物治疗效果难当,甚至在有的病人身上认知行为治疗比药物治疗效果还好 。通过帮助强迫障碍病人改变思维习惯,有助于其走出强迫的泥潭 。
对闯入性思维的错误评价,是强迫障碍的核心
很多强迫障碍病人在患病初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即当他处于某种情境时大脑中突然涌现约想法、想象、冲动意向等主要与污染、肮脏、性、暴力、错误、背叛、宗教等有关 。在心理学上,把这种不能控制的闯入脑海中的思维叫作闯入性思维 。正常与病态的闯入性思维的区别是闯入性思维的频率及持续的时间,而不是其内容 。
相比较正常人而言,强迫障碍病人往往将闯入性思维的出现及其内容解释为是一个要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是要负责任的征兆 。王是这种错误评价使强迫思维成为一种痛苦体验,成为一种要采取行动的指令,接着就出现了强迫动作、中和策略、回避等,对病人来说,可以暂时减轻负责任的感觉、焦虑,这样通过反复进行强迫性动作,降低焦虑,使强迫思维得以长期维持 。
李霞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同时也是外企的高管,具有双博士学位 。她平素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认真负责,对丈夫依赖较强,夫妻感情很好,她希望做一位好妻子 。李霞有一男孩,5岁 。李霞来就诊时情绪紧张不安,整日担心自己会做出傻事来 。经过了解得知,她脑海里经常出现“要掐死孩子”的想法 。她认为自己有高学历,工作家庭也不错,自己应该是个好母亲、好妻子,享受天伦之乐,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想法.所以,她就努力监控自己的大脑不要出现这样类似的不好的想法 。但事与愿违,李霞越是控制大脑里的这些想法,反而越出现这些想法 。当出现这一想法时,她就会紧张不安,觉得自己不是好母亲,为此,她不敢单独照看孩子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