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肖 | 作者朴素的树、青橙 | 编辑《90婚介所》| 图源老年人相亲|老年人相亲到底有多野?年轻人在交易资源,老年人才相信爱情( 二 )


很多人 , 就是在“就这个吧”与“再等等中”单身至今 。
第三 , “自我保护” 。
学者桑德拉·默里和约翰·霍姆斯研究发现:由于害怕被拒绝 , 人们更倾向于自我保护 , 而不是自我表露 。
自我保护的方式有很多 。
可能是不断展示自己的强大:比如女嘉宾韩娇娇在每一次交流中 , 总是在表现自己的专业技能 。
可能是否认、指责乃至打压:比如一位事业女强人在《90婚介所》刚出场 , 现场男嘉宾就议论纷纷:“太女强人了 , 驾驭不了 。 ”
还要暗戳戳问人家:“你觉得优秀是不是造成你单身的原因?”
彷佛“单身”是原罪 , “优秀”是一种错误 。
然而 , 这些充满抗拒意味的表达 , 其实只是为了自保 。
在爱情到来之前 , 提前竖起坚硬的刺 , 建起厚厚的墙 , 不过是为了避免想象中的 , 对方的“拒绝”而已 。
所以你看 , 与其说是爱情变得不那么重要 , 不如说是爱情变得太重要了 。
以至于人们制定了严苛的标准 , 带着警惕的眼光 , 小心翼翼 , 深怕踏错一步 。
他们或许渴望着靠近他人 , 却害怕在关系中失去自己;
他们或许期待着被看见、被理解、被爱 , 却恐惧展现出真实的自己后受到伤害;
他们或许追寻着一段有深度、有温度的关系 , 却缺乏经营关系的能力 。
于是 , 想触碰又收回了手 。
老年人 , 更勇敢?
那么 , 为什么老年人却有勇气 , 投入一段充满激情的关系呢?
答案可能是 , 他们一生都处于一段陪伴型的婚姻 , 从未体验过炽烈的激情 。
直到死亡的脚步越来越近 , 才认真地想要爱一次 。
纪录片《和陌生人说话》中 , 64岁的胡天说:“我有一颗滚烫的心 , 随时想献出来 。 ”
他可以牵着恋人的手散步到凌晨 , 在大街上见面先接吻 , “我喜欢你”从不离口 。
但他的前半生 , 却截然不同 。
采访中 , 他一直在说:“我不喜欢我媳妇 。 ”
然而 , 妻子生病后 , 他在病床前陪伴了整整7年 , 撑起一个家 , 从未有过二心 。
压抑 , 是他前半生的主旋律 。
其实 , 仔细想想 , 我们会发现:
两代人对爱情的观念并没有那么的不同 。
如今的年轻人不过是试图跨过冲动和激情 , 直达过日子和陪伴 。
但这其实很难 。
我们如果无法在一段关系中 , 去融和激情与陪伴 , 那么在老去后 , 很可能也会觉得“这辈子白活了” , 进而踏入“中年叛逆” , 渴望放纵一下 。
这届老年人的今天 , 很可能就是这届年轻人的未来 。
融合“激情”与“陪伴” , 是所有年龄段的共同课题 。
那么 , 如何才能长久“陪伴”的同时 , 又让“激情”保鲜呢?
我们需要这3种能力:
a.成长型的恋爱观
心理学家雷蒙德·尼提出了一个关系内隐理论 , 认为人们的爱情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宿命型 , 他们对爱情和另一半具有许多十分具体的想象 , 认为存在一个命中注定的“对的人” 。
比如 , 韩娇娇的理想型就是偶像剧《恶作剧之吻》中的江直树 。
每一次认识新的人 , 都期待偶像剧式的关系:对方一见倾心 , 执着追求 , 自己被打动 , 然后过上王子与公主的童话生活 。
另一种是成长型 , 他们更愿意和对方共同努力 , 一起去解决关系中的问题 , 相信通过磨合 , 共同成长 , 可以让关系变得更好 。
雷蒙德·尼的一项纵向研究发现:
持有宿命型爱情观的人 , 很难在长期关系中感到满意 , 他们更容易陷入一种“激情型爱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