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读丨这学期开始实施新课标,家长和学生高度重视这些变化

采访人员丨张瑾
全文共3900字 , 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从这学期开始 ,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就开始正式实施了 。
那么 , 新课标到底是什么?新课标对孩子来说有何影响?考试会不会变?学生需要做出哪些学习方式的转变?家长又可以进行怎样的配合?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 ,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采访人员采访了有成都“三小联中”之称的石室联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名师 , 以及成都市教科院体育教研员 , 来就家长们最为关心的这些学科进行一一解读 。
小学和初中的家长 , 尤其要重视 。
名师解读丨这学期开始实施新课标,家长和学生高度重视这些变化】语文:
要有意识转变学习方式
多尝试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石室联中语文老师陈鹏介绍 , 2022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相较前版 , 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 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来说 , 具体指课程所体现和倡导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
他说 ,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增强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和实践性 , 不能仅限于知识和理论层面的识记理解 , 需要引导学生在更真实的语用情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 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开展教学和学习 。
举例来说 ,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新闻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学习 , 在以前的课标指导下 , 可能一线教学会偏重于通过学习几篇不同新闻体裁的文本 , 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 而新课标则强调学习的实践性 , 老师们在组织这个单元的教学时 , 就会形成阅读+实践+写作的教学设计思路 , 这样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新闻这种文体 , 更重要的是 , 需要设计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 , 让学生能做新闻采访 , 能模仿写作新闻作品 , 能评价新闻作品 , 甚至能编排版 , 尝试设计报刊等 。
名师解读丨这学期开始实施新课标,家长和学生高度重视这些变化
文章图片
陈鹏老师在上课
“随着新课标的发布 , 可以预见的是 , 随之而来的会有教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很大变化 。 不过目前来说 , 短时间内急遽变化的可能性不大 , 渐进变化是肯定的 。 ”陈鹏说 , 因此家长和孩子不必过于焦虑 。
今后孩子的语文学习 , 需要更多地在实践参与中学习、在问题情境下学习 。 学习方式可能由传统的课堂讲授与听课 , 转变为课题式、项目化的学习 , 即某个学段内 , 老师会引导学生集中于某一个问题或者研究主题的学习 , 比如前面提到的新闻的实践性学习 。 这些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有更高的要求 。
对于初中段的学生来说 , 陈鹏表示 , 今后可能会遇见更多的题型是活动探究式的 , 在文字学科习惯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情况可能会越来越不灵 , 习惯于依靠刷题多见题型的方式也会渐行渐远 , 学生和家长都需要做好这些方面的思想准备 。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助力孩子学好语文?对此 , 陈鹏建议 , 家长做好以下几点可以占得先机:
一是意识上要摒弃依靠死记硬背、答题套路就可以获得考试高分的心理 , 更多设法激发孩子参与语文学习实践的积极性 , 避免思维惰性 。
二是在阅读积累方面多下功夫 , 语文新课标关于课程内容中提到其主题和载体形式主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 孩子平时的自主性拓展阅读 , 就应该选择以这些类别的阅读材料为主 , 有意识地进行积累 。
三是有意识地转变学习方式 , 在不断充实积累的基础上 , 去尝试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 去交流表达和解决问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