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次父母,不断挑剔孩子,高层次父母,只做这3件事( 二 )


吃烧烤的时候侄女因为碗边太烫了 , 就放在桌子上吃 。
筷子里的肉都还没夹到嘴边 , 她爸爸就用一种十分嫌弃的口吻 , 当着全家人的面说她:“抬起碗来吃 , 十几岁的姑娘了 , 吃饭没个吃相 。 ”
就这一句话 , 就像一盆冷水一把浇灭了孩子的好心情 。
事后侄女找我哭诉:“大家都这样吃饭 , 只有我 , 手一抬就能挑出多少毛病 , 真的很无力 , 到底要我怎么做他们才会满意啊?”
父母对待孩子不好的言辞和行为 , 会让孩子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 , 人格结构被分为三层:本我、自我和超我 。
本我代表了原始的冲动、欲望 。
超我则代表了道德感 。
自我是在两者中间 , 协调冲突 。
当我们的本我有一些冲动和渴望 , 超我会用它的道德感去压制本我 , 从而影响自我的行为选择 。
如果个体在童年早期 , 受到了来自父母、同伴、老师或其他权威者过多的指责与评判 , 超我的力量可能会发展得过于强大 , 从而形成“虐待性的超我” 。
具有“虐待性超我”的人看似优秀自律 , 其实却可以说是一种“自虐” 。
他们往往会过度地以外部的规范和准则对自我进行评判和约束 , 不停地指责和贬低自己 , 对自尊造成伤害 。
低层次父母,不断挑剔孩子,高层次父母,只做这3件事
文章图片
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 , 这不是挺好的吗?
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要求高 , 也更容易成功 , 殊不知 , 过度要求自己 , 反而会适得其反 。
比如有的孩子平时成绩挺好 , 但一到重要考试就掉链子;
有的会厌恶学习 , 排斥学校;
有的难以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 , 不愿向父母求助 , 自己又难以排解负面情绪 , 变得易怒 , 情绪失控……
在这种情况下 , 他们其实是被迫在保持自律 。
一旦失败 , 他们的自我就会被那个虐待性的超我“惩罚” , 从而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厌恶 。
而负面情绪 , 会显著影响我们的自制力 , 反而让自律变得更加困难 ,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陷入恶性循环 。
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所说 , 没有一种批判 , 比自我批判更强烈 , 也没有一个法官 , 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
影响一个孩子变优秀最重要的因素 , 不是意志力 , 而是情绪 。
挑剔、苛责并没有给孩子向上的动力 , 相反 , 给孩子带来了坏的情绪 , 而坏情绪 , 只会让孩子痛苦 , 朝着优秀的反方向发展 。
低层次父母,不断挑剔孩子,高层次父母,只做这3件事
文章图片
漫画家宫崎骏说:“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 , 是理解、欣赏和鼓励 。 ”
我们希望孩子变好 , 却总是用批评的方式 , 孩子怎么会可以去做呢?
只有先读懂孩子的内心 , 父母的教育才起作用 。
1、看见孩子的优点
樊登老师曾说 , 每一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 , 更多的去看好的地方 , 发现亮点 , 才是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 。
当你不断地让亮点变得越来越多 , 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 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的方法 。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妈妈的吐槽孩子难教育 , 假期里每天追着打着让孩子做作业 , 但孩子很是叛逆 , 只知道画画 , 一天能画一幅 。
看完孩子的作品 , 我发现 , 该教育的不是孩子 , 是家长 。
孩子的画作很有灵性 , 看得出很有天赋 , 并且对色彩的敏感度很高 , 用色大胆 , 线条均匀 。
最重要的一点是 , 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着极高的自律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