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妙黛有言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长大后你做过哪些「童年报复...|“童年报复性补偿”——我不需要,但我偏要( 二 )


那些伤痛还会不断重复 , 内在的小孩并没有得到治愈 , 我们只能一次次被拖到受伤的模式中 。
文 | 妙黛有言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长大后你做过哪些「童年报复...|“童年报复性补偿”——我不需要,但我偏要
文章图片
过度补偿
也填不满自卑感
孩子在小的时候 , 控制欲是非常强的 , 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控制这个世界 。
他们的主观全能感 , 让他们觉得母亲充分回应自己 , 给自己足够的爱 , 那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 他们把母亲当成一个主观客体去「使用」 。
父母充分的回应 , 充分被孩子「使用」 , 就能满足孩子的全能感 。
理想的状态下 , 随着他们长大 , 内心积累了足够的安全感之后 , 就会与自己的主观全能感和解 , 能够接受外部世界的得失与挫折 。
可是 , 如果他们的需求渴望被破坏 , 部分需求处于压抑之中 , 他们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 。
文 | 妙黛有言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长大后你做过哪些「童年报复...|“童年报复性补偿”——我不需要,但我偏要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以家人之名》
长期发展下去 , 他们会觉得自己身处一个缺乏爱的世界 , 他不能从他人身上获得满足 , 只能靠自己来满足自己 。
当孩子的自卑感强烈到他们害怕永远无法弥补过去 , 他们必须拼命追求补偿的时候 , 他们就不会满足于仅仅恢复平衡 , 而是会为了追求超常规的平衡而过度补偿 。
长大后 , 一旦遇到能够让他们觉得自己足够好 , 觉得自己「配得上」的人或事 , 他们就会飞蛾扑火 。
补偿机制 , 能平衡令人痛苦的自卑感 。
文 | 妙黛有言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长大后你做过哪些「童年报复...|“童年报复性补偿”——我不需要,但我偏要】我有一个朋友 , 非常喜欢买名牌包包 。 她的收入并不高 , 可是她却可以连续三个月省吃俭用 , 买一个一万块的包 。
小的时候 , 虽然家庭条件并没有到很差劲的地步 , 可是父母一直给她灌输「我们很穷」的概念 。
文 | 妙黛有言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长大后你做过哪些「童年报复...|“童年报复性补偿”——我不需要,但我偏要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塔利》
她听同学们都讨论那些她只从电视上看到过牌子的鞋子 , 想让妈妈也给她买一双 。
妈妈就会很悲情地告诉她:二百块的鞋子 , 是我们这样的人家能想的吗?
每次她想要稍微好一点的东西 , 妈妈都会告诉她 , 我们这样的家庭 , 配不上这样的好东西 。
现在的她 , 不断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 , 就像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 , 她在告诉自己——你配得上好东西 , 你值得更好的东西 。
《理解人性》一书中说:心灵一旦处于自卑感的压力下 , 或者受到认为自己弱小而无助的想法的影响 , 就会尽其所能想办法将自卑情结征服 。
只有过度补偿 , 才能缓解自己「不如别人」的自卑感 。
文 | 妙黛有言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长大后你做过哪些「童年报复...|“童年报复性补偿”——我不需要,但我偏要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红气球》
文 | 妙黛有言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长大后你做过哪些「童年报复...|“童年报复性补偿”——我不需要,但我偏要
文章图片
放过自己 , 放过孩子
我们成年的世界 , 其实没有什么新鲜事 , 都是在重复童年的模式 。
有很多时候 , 我们的选择 , 我们做的事情 , 都滞留在儿童阶段 。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为了让孩子没有创伤 , 就要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吗?
当然不是 。
对孩子来说 , 生活环境固然重要 , 可并不能成为衡量其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的标准 , 更重要的是——他对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的理解 。
也就是说 , 我们做了哪些事情 , 让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 认为生活环境是不安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