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妙黛有言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长大后你做过哪些「童年报复...|“童年报复性补偿”——我不需要,但我偏要( 三 )


这就像是有的家庭贫穷 , 孩子却并不会自卑;有的家庭富裕 , 孩子却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 有的家庭是单亲 , 孩子却内心富足;有的家庭健全 , 孩子却充满不安 。
文 | 妙黛有言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长大后你做过哪些「童年报复...|“童年报复性补偿”——我不需要,但我偏要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寄生虫》
我们教育的目的之一 , 就是借助于有意识和潜意识地补偿儿童的不安全感 , 来对儿童施加影响 。
①对待孩子的合理需求 , 尽量满足
比如孩子想吃个冰淇淋 , 啃个炸鸡 , 这都是合理的要求 , 让孩子尝试一下没有什么坏处 。
不要总是担心拉肚子 , 只要选个安全卫生的就好 。
即使有不能满足的时候 , 也要让孩子理解到 , 并不是因为他不好 , 而是因为哪些客观原因导致的 。
同时要看到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 , 他们是渴望爱 , 渴望关注 , 渴望接纳 , 还是渴望理解 , 都要有积极的回应 。
文 | 妙黛有言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长大后你做过哪些「童年报复...|“童年报复性补偿”——我不需要,但我偏要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电视剧《高护木的规矩》
②对于不安的自己 , 合理补偿
如果我们自己曾经是那个没有被满足的孩子 , 那么就应该用合理的方式疗愈 。
过度补偿的确爽 , 可是也后患无穷 。 它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 还会让我们沉浸在虚假的满足中 。
找到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那个时刻 , 尽可能详细地想象自己在那时的心理和神情 , 然后用已经长大的自己 , 与那个小孩对话 。
告诉他:曾经的你 , 的确受过伤 。 但是现在你已经长大 , 已经有了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 , 没有人能够继续伤害你 , 你不必再担惊受怕 。
能让你强大的 , 唯有搀扶着你前进的自己 。
来源:成长樹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