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根鎏|“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爸爸”,离开了( 二 )


小学毕业那年 , 抗战爆发 , 任溶溶回到了上海 , 在英国人开的中学里读书 。 直到解放前 , 上海有着无数个悲惨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 路遇死尸简直是家常便饭 。 “冬天的时候 , 善堂就早早出来收尸了 。 在虹口等地 , 垃圾箱旁边扔掉的弃婴 , 真的是随处可见 。 ”目睹世间疾苦 , 慢慢长大的任溶溶不再读童话了 , 他一心向往着革命 。 1940年 , 读初三时 , 任溶溶从家里溜走 , 到苏北参加新四军 。 路上为了防止被家人找到 , 他决定改名 。 出发的那天是10月17日 , 他就按照这个日期的读音 , 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任以奇” 。
解放前 , 瞿秋白等人发起了推广拉丁化新文字的活动 , 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 。 不到20岁的任溶溶参与编辑《语文》丛刊 , 在汉语拼音、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上做了不少工作 。
他真正开始翻译儿童文学 , 则“纯粹是偶然”:“我大学有个同学毕业后到儿童书局工作 , 知道我也翻译文学作品 , 就找我帮忙翻译 , 我到外文书店一看 , 哎哟这个外国书太漂亮了!我从此就成了外国儿童文学迷了!”
解放前 , 任溶溶为地下党开办的出版社翻译苏联文学 , 解放后 , 他成了翻译、创作两栖作家 , 进入少年儿童出版社主管外国文学编辑工作 。“任溶溶”这个笔名 , 其实是他女儿的名字 。 一次翻译童话 , 他顺手署上了女儿的名字 , 从此就用了下来 。 但是他忘了“女儿是要长大的” , 后来麻烦不断:有人登门拜访 , 家人总得问:您找哪个任溶溶?老的还是小的?还有小读者写信来 , 经常叫他“任溶溶姐姐”、“任溶溶阿姨”……
任根鎏|“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爸爸”,离开了
本文图片

▲任溶溶老爷爷 。
━━━━━
上世纪60年代
勤奋翻译 , 即兴创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国内翻译界大部分人都在翻译《牛虻》《斯巴达克斯》等革命作品 。 任溶溶擅长英文和俄文 , 又偏偏最喜欢翻译儿童文学 , 他因此成了全国少数几个专门翻译儿童文学的当家人 。 《任溶溶评传》一书中介绍:“在解放后的17年中 , 全国的翻译工作者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共426种 , 而任溶溶一个人的翻译就达30多种 , 约占翻译总量的8%” 。
“出版社常常到年底了和我商量 , 说创作的书不够 , 翻译的书再多加几种 , 所以翻译出的书很多 。 ”任溶溶说 , 当时原创作品太少 , 直到《人民日报》出了篇社论 , 希望文学界多写儿童文学 , 老舍等一批老作家们开始写一些儿童文学作品 , 情况才稍稍开始好转 。 在出版社无限渴求原创作品的背景下 , 任溶溶早期偶然的创作 , 竟然成为出版社趋之若鹜的佳品 。
当时 , 作为出版社编辑的任溶溶经常要往少年宫跑 , 给小朋友们讲故事 。 他本来讲的都是翻译故事 , 没想到讲得多了 , 竟然自己头脑里也跑出了一些故事 。 后来那篇被看作中国儿童文学代表作之一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 。
任根鎏|“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爸爸”,离开了
本文图片

▲连环画《没头脑和不高兴》 。
“没头脑”记什么都打个折扣 , 糊里糊涂的造了三百层的少年宫 , 却把电梯给忘了;“不高兴”任着自己的性子来 , 上台演《武松打虎》里的老虎 , 他不高兴了 , 武松怎么也“打不死”老虎 。 这两个形象生动的角色和里面生动的笑话让几代读者笑破了肚皮 。
任溶溶说 , 角色都从生活中来 , 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 , 常常糊里糊涂的 。 不过 , 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 , 这个故事竟然突然自己就跑出来了 。 “小朋友们特别喜欢 , 后来出版社也听说 , 他们就让我写下来 , 我在咖啡馆里半个钟头不到就写出来了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