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根鎏|“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爸爸”,离开了

任根鎏|“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爸爸”,离开了
本文图片

据澎湃新闻、新民网等媒体消息 , 著名出版家、作家、翻译家任溶溶于2022年9月22日晨在沪离世 , 享年100岁 。
全文4136字 , 阅读约需8分钟
撰文/金煜 申婵 编辑/青青子 校对/王心
任溶溶自1942年开始从事文学翻译工作 , 精通英、俄、意、日四种语言 , 80年来翻译了数百部世界文学经典 , 尤其是一大批世界儿童文学名著 , 如《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夏洛的网》等 , 使它们成为几代中国孩子的阅读宝库 。 他曾两度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颁发的年度翻译奖 , 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
任溶溶还创作了大量的童诗、童话和散文 。 他的第一篇原创儿童故事《妈妈为什么不去开会》 , 由《新少年报》于1952年刊出 。 他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 , 是发表于1956年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
任根鎏|“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爸爸”,离开了
本文图片

▲任溶溶 , 本名任以奇 , 原名任根鎏 , 1923年5月出生于上海 。 广东鹤山人 , 祖籍浙江金华 。
故事中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两个孩子 , 一个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忘东忘西 , 一个永远是让他往东偏往西 , 还总是把“不高兴”当口头禅 。 任溶溶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 让两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缺点一下成了大人 , 去做“大事” , 并为他们安排了一些出奇、惊险的际遇 。 ——到头来 , 长大后的他们还是“没头脑”和“不高兴” 。
任溶溶曾说 , “我自己就经常‘没头脑’ , ‘不高兴’是小孩子经常说的话 。 ”儿童文学评论家孙建江认为 , “任溶溶是一位始终葆有童年精神的作家 , 与儿童读者往往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天然的默契感 。 ”
1962年 , 《没头脑和不高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张松林导演改编拍摄成动画片 , 迄今已60周年 。 2012年 , 《没头脑和不高兴》被列入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30本之一 。
任根鎏|“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爸爸”,离开了
本文图片

▲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画面 。
任溶溶还创作了大量的儿童诗和散文 。 他从翻译诗开始学写儿童诗 , 不断地用诗歌记下自己生活中的素材 。 在散文创作方面 , 从最早的谈翻译创作的文章 , 到怀念旧友旧事、亲人亲情的文章 , 还有谈四海游历见闻 , 聊眼前世事片段 , 篇篇都鲜活如相簿 。
任溶溶的散文被业界认为是“怀旧散文”“掌故随笔” ,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 , 他的百余篇散文 , 如同一部口述史 , 记录了百年光阴 , 沉淀了岁月体悟 。 八十年笔耕 , 一辈子为儿童译写 。 作为中国儿童文学泰斗 , 任溶溶的翻译和创作成就深刻影响着中国儿童文学的进程 。 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儿童文学事业 。
《新京报·书评周刊》曾在2015年 , 《没头脑和不高兴》动画片诞生53年、任溶溶老爷爷92岁生日之际 , 刊发过一篇他的人生故事 。 今天 , 我们旧文重发 , 以示对任老的纪念 。
━━━━━
年轻时代
散漫童年和进步青年
“我是给孔夫子磕过头的 , 从小读私塾 , 识字很早 。 ”任溶溶操着浓重的广东口音 。 1923年 , 他出生在上海 , 原名任根鎏 , 父亲在上海开店 , 5岁起 , 他被送到广州老家 。
任溶溶说自己度过了一段非常“散漫”的童年生活 。 他读了大量的杂书 , 尤其喜欢“人物打来打去”的旧式武侠小说、滑稽搞笑的《济公传》 , 以及张天翼的《奇怪的地方》 。 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是任溶溶最喜欢的书 , 只是小时候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 , 他得以亲手把这部经典童话翻译成中文 , 更想不到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 , 经他之手进入中国的外国童话故事数不胜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