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一枚回到草原的金牌与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中新网客户端呼伦贝尔9月21日电(采访人员张尼)“蔡爷爷你好吗?最近身体怎么样?”年轻的牧民乃日乐坐在手机前 , 和千里之外的天津退休职工蔡乐铭通过视频亲切地打起招呼 。 两人相差40多岁 , 但却算得上是“忘年交” , 而这段友谊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 。
金牌|【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一枚回到草原的金牌与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本文图片
乃日乐与蔡乐铭通过视频连线 。中新网采访人员 张尼 摄
乃日乐的曾祖父呼和勒是土生土长的巴尔虎蒙古族 , 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 第一位走出草原的蒙古族摔跤手 。
1959年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 , 呼和勒荣获中国式摔跤重量级冠军 , 次年又在山西太原荣获中国式摔跤重量级冠军 。
1965年 , 呼和勒从内蒙古体工队退役 , 回到家乡呼伦贝尔盟体委出任摔跤教练 , 1966年 , 回到陈巴尔虎旗工作 。 也正是在这里 , 这位草原跤王与一位年轻的天津知青蔡乐铭结下了深厚友谊 。
1968年 , 蔡乐铭等一批天津知青来到了陈巴尔虎旗西乌珠尔公社插队 。
当时 , 呼和勒正在陈旗体委工作 , 工作不忙的时候 , 他就回苏木家里从事牧业生产 。 很快 , 在繁忙的生活中 , 呼和勒和这帮知青打成了一片 。
尽管呼和勒比蔡乐铭大20几岁 , 但共同的脾气秉性让两人感情日益深厚 , 白天两人一起在生产队里劳动 , 晚上聊天、谈心 , 偶尔也会对酒当歌 。
蔡乐铭下乡的公社偏僻落后 , 交通闭塞 , 公社只有二十多户牧户 , 与世隔绝 。 天津知青的到来 , 给当地传统的游牧生活注入了新的变化与活力 。
天津知青到来后 , 主动承担了教牧民和草原上的孩子们学习汉语的任务 。 几年下来 , 公社很多原本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的牧民 , 可以用汉语自如交流了 。
1971年 , 呼和勒与蔡乐铭分别之时 , 呼和勒把心爱之物——第一届全运会中国式摔跤重量级金牌赠予了这位天津青年 , 以此来纪念二人的友谊 。
离开草原后 , 蔡乐铭在大庆油田工作 。 因为种种原因 , 这之后 , 呼和勒与蔡乐铭之间失去了联系 。 1993年 , 呼和勒去世 。
多年后 , 蔡乐铭从大庆油田退休回到天津养老 。 2016年 , 他重返陈巴尔虎旗 。 但这时 , 呼和勒己离世多年 。
在蔡乐铭看来 , 当年呼和勒送给自己的这枚金牌是属于这片草原的 , 于是在与呼和勒曾孙乃日乐商议后 , 两人决定将金牌赠送陈巴尔虎旗博物馆 。
如今 , 蔡乐铭虽年事已高 , 但几乎每年都要回草原一次 , 乃日乐则接过了友谊的“接力棒” , 与蔡乐铭成为了忘年好友 。
出生于1994年的乃日乐并没有见过曾祖父 ,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 , 家人并未告诉他有关呼和勒老人的事迹 , 他只知道 , 自己的曾祖父曾经是个摔跤手 。
“每次和蔡爷爷聊天 , 都能听他分享许多过去有意思的经历 , 包括讲述我曾祖父的一些趣事 。 ”乃日乐说 , 蔡乐铭的讲述让自己对曾祖父又多了许多敬意 。
如今 , 乃日乐虽然没有继承曾祖父的摔跤事业 , 但作为一个牧民 , 他的日子过得也踏实幸福 。 他说 , 希望蔡乐铭经常回草原看看 , 也希望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能一直传递下去 。 (完)
【金牌|【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一枚回到草原的金牌与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来源:中新网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