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什么时候成为我国法定假日?清明节的习俗有些什么?

  清明节哪一年定为法定假日    清明节 , 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 。2008年的4月4日——第一个“清明节”法定假日 。
  2007年12月14日 , 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 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 , 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 。
  清明节作为法定节日有什么意义   第一 , 法定清明节假日 , 用以扫墓祭祖 , 用以追思先人 , 感念先人的功绩 , 饮水思源 , 弘扬孝道 。特别是教育那些亲情已经淡化了的青少年孝敬父母、敬重老人 , 强化亲情纽带 , 强化子孙赡养父母祖父母的义务观念 , 以此奠定和谐社会的第一基础 。
  第二 , 法定的清明节假日 , 用以亲戚团聚、朋友团聚、同学同事聚会和郊游 , 用以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和友好 , 特别是先加强亲属之间、乡党之间、单位之内等较小范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情谊 , 然后推而广之加强更大范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友谊 , 使和谐社会建设有制度性的且合乎民俗的保障 。
  第三 , 清明节的全部民风民俗 ,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这一文化 , 可能还不只是孝亲敬祖、敦睦亲情乡情而已 。更重要的是 , 这一文化习俗还传承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理念 ,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活理念 。当万象复苏、天气清明、春光明媚之际 , 我们以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的开朗姿态 , 在青草地上与亲友联欢 , 其意义就不仅仅是体育了 。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 , 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 , 最早叫千秋 , 后为了避忌讳 , 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 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 , 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清明节什么时候成为我国法定假日?清明节的习俗有些什么?】   清明节的习俗:插柳
  古时清明节要采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 。说此时戴柳圈可以免蚕毒 。那是因为介子推母子抱着柳树被烧死的 , 戴柳插柳就是为他们招魂 , 同时有驱疫避邪、生机勃勃之意 。古人也认为插柳能顺阳气 。唐中宗时曾向侍臣赐柳圈 , 表示对臣子的关爱 。宋朝时京城人在门上插柳条 , 叫作明眼 , 这天孩子们也必须戴上柳圈 , 说是防邪避毒、不闹杂病 。清代、民国时也有插柳戴柳的习俗 , 有的竟然把房檐插满 , 显得青青可爱 , 生机勃勃 。
  清明节的习俗: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 , 球皮用皮革做成 , 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 , 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 , 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清明节的习俗: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节 , 春回大地 ,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