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位妈妈的3个反思:孩子到底要经历什么,才能懂学习的重要、父母的不易?( 二 )


毕竟 , 现在的孩子 , 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唬住的 。
凌晨,一位妈妈的3个反思:孩子到底要经历什么,才能懂学习的重要、父母的不易?
文章图片
02
读书最好的动力 , 是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 , 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
他的一位朋友 , 是医科大学的高级教授 , 对儿子从小进行军事化管理 , 希望有朝一日 , 孩子能出人头地 。
他和妻子为孩子制定了“三有三没有”方针:
有考满分的主课;有擅长的体育项目、有坚持下来的艺术特长;
生活里不能有电视手机、电子游戏和不良嗜好 。
在这种高压教育下 , 儿子在17岁这年 , 考入了一所顶级学府 。
但任何人都没想到 , 孩子入学一年后 , 就沉迷网络 , 成了典型的网瘾少年 。 两年后 , 因为全科成绩不及格 , 被学校除名 。
面对暴怒的父亲 , 孩子更愤怒地说:“你让我读书 , 无非是想让我和你一样当教授 , 可我又不想和你一样 。 ”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 , 这位朋友意识到 , 他最大的失败 , 不是儿子的退学 , 而是没有培养出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
高压之下 , 孩子不把学习视为自己的事儿 , 所有努力全源自父母的强迫 。
而当这个外因消失时 , 孩子自然不会再坚持下去 。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更大的害处 , 就是让孩子失去对人生的规划性 , 不知道何为目标与理想 。
说白了 , 孩子没有体验过“为自己负责”的感受 , 反而急于弥补童年的缺失 , 比如沉迷网络 , 或是逃学打工 。
同样是面对厌学的儿子 , 下面这对父母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 。
豆瓣小组#鸡娃探路者#中 , 有位爸爸分享说:
儿子读高一后 , 忽然反感读书 , 经常偷偷逃课去泡网吧 。
他打也打过 , 骂也骂过 , 还送孩子去戒网瘾学校 , 吃了半年苦 。
可回家后的儿子 , 非但没有乖乖读书 , 反而更叛逆 , 甚至数次离家出走 。
后来 , 他和妻子在一位心理医生的建议下 , 试着与孩子对话 。
起初 , 儿子赌气说要打一辈子游戏 , 之后又说想成为游戏开发员 , 过了几天 , 儿子又说想成为自由职业者 , 写写小说 , 画画漫画 。
每一项听来都不靠谱 , 但这位父亲还是耐心地引导 , 他对儿子说:
“你想开发游戏 , 就得学习编程;你想写小说 , 就得有文学功底;不管做什么 , 都得从掌握基础知识开始 , 都得先进入大学校门再说 。 ”
没想到 , 这次谈话后 , 儿子竟收了心 , 同意回校读书 , 还和爸妈选定了将来的大学和专业 。
如今 , 孩子已经大学毕业 , 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实习 。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
“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 , 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 , 不要发号施令 , 也不要分配任务 , 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 ”
培养孩子如同造船一样 , 我们要成为孩子的指路人 , 而非发号施令的统治者 。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 , 而是点燃一把火 。
鸡蛋从外打破 , 是创伤;由内破壳 , 才是成长 。
引导孩子看清梦想 , 调动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 才是最佳的劝学方式 。
凌晨,一位妈妈的3个反思:孩子到底要经历什么,才能懂学习的重要、父母的不易?
文章图片
03
想要孩子体谅自己 , 先让孩子靠近自己
你的身边 , 有没有这样的父母:
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 , 他们埋头苦干 , 生怕孩子因为操心自己而分心学习 。
他们的口头禅是:“小孩子懂什么 , 他们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 。 ”
然而 ,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