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 熊玲:如何直面—过去现在“我是谁”( 二 )
文章图片
2)哀悼 , 过去的自己
当主体已不断会面了过去的那些痛苦自己 ,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哀悼失落 。正所谓 , 先承认而后能放下 。这份工作的目的 , 实际是为整合自我、增进来访者的主体感做铺垫 。主体间性也强调咨询师的主体性 , 咨询师不需要超越自己的价值去适应来访者 。只有咨询师的主体健康地出现 , 开放地共情 , 可以和来访者坦诚共享 , 对自己的体验清晰 , 来访者的主体才能发展 。每一个分析师所营造的氛围也是非常不同的 , 同理性诠释的最根本工具 , 仍然是我们自己的主体性 , 是我们对自己的主体经验的处理 , 而这种主体经验在主体间场中与另外一个主体是不可分割的 。比如 , 对象主体一直经验着“女孩受歧视” , 那么 , 分析师所营造的氛围是对这一经验的动摇 , 直至颠覆 。在被完整接纳的安全的主体间关系里 , 对象主体能够接受深入体验的 , 也能有自由、随意的自恋满足体验的唤起 , 那些起源性的原因如场景、事件、感觉、反应、想法等 , 自会以感受的深入打开而呈现 , 以清晰看到曾经的自己 。而这样 , 不断对自己过去的被歧视、被否认所唤起的体验与表达 , 已经是在对早期“自我”做链接与修复 。被看见 , 是最基础的修复 。无论我们看见了多少、多丑、多悲惨的过去自己 , 那都是受伤受委屈的小孩(其实是经验感受) , 但他们都是自己生命经历的一部分 , 就像不幸患过肝坏死 , 经手术移植治愈 , 腹部却留下了伤疤一样 , 那个痛苦的患病经历、身体的疤痕 , 虽令人不堪回首 , 但是永恒的过去事实 。心理的伤痕 , 更需要我们有爱怜、哀悼之心 , 这意味着:不去压制它、埋怨它、憎恨它 , 而去正视它的存在 , 承认过去的那些“受难自己” 。
【来访者 熊玲:如何直面—过去现在“我是谁”】这里的哀悼 , 不只是悼念丧失(爱的对象客体、或自体客体) , 还有 , 凡与跟过去的自己修好的意旨 。比如 , 谅解自己过去的无能、 庆幸自己能活下来、宽恕抚养人的不好......都是一份份哀悼之行为 。
不管你是否真做到了哀悼“过去的自己” , 你都可以觉察自己:我是谁 , 我在哪里? 而我(你)目前的自己 , 无论在做什么 , 你都在向世界显示你把自己当作谁 。比如 , 当你看不惯别人习性的时候 , 你把自己当做了谁?当你抱怨、愤怒的时候 , 你把自己当做了谁?当你依赖他人认可才有价值感 , 或当你认为只有他人改变对你的态度你才能快乐的时候 , 你把自己当做了谁?....生活的进程中 , 你的举止无时不在诠释你的自我 , 想把自己当成受难者、冤屈者、抑或当一个怨妇、无力的小孩、一个能放过自己、饶恕他人的人....这 , 都是你的权利与选择 。
哀悼是一份听起来最简单 , 做起最难的行为 。因有些伤和恨很深 , 释怀需要很长时间 , 所以宽恕的力量 , 也需要漫长的等待、累积 。如果把宽恕 , 视为走出过去的能力 , 那么哀悼就像一条温润的漫漫路径 , 需要主体在一次又一次的与自我的连接中 , 更新主体的内在体验而获得 。总的说 , 来访者的主体性获得 , 无不是在主体间关系的视角下 , 在一个你需要和你想要知道的那些东西不断建立关系、互动 , 然后才能获得 。3)现在 , 你以什么方式而存在?在主体间精神分析视角下 , 我们始终应考虑到两方面: 一是在现实存在中 ,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是直接的 , 而是间接的 , 它要以主体间的关系为中介 , 因此 , 主体间性比主体性更根本;另一方面 , 哲学范畴的存在 , 不是主体性的 , 也不是客体性的 , 而是主体间的共在 。主体既是以主体间的方式存在 , 其本质又是个体性的 , 主体间性就是个性间的共在 , 治愈意味着通过所有“共在”的化学反应 , 而产生出对象主体新的自我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爱上你 如何让女人爱上你?这个“稀缺能力”,普通男人要学会
- 楚门|如何科学识破生活中的谎言?
- 01小佩今年39岁 如何正确的挽救一段婚姻?
- 潜规则 人性“潜规则”:弱势的成年男女,该如何正确反击?!
- 公务员,计划拟派到国企担任副职,如何选择?
- 社会性 熊玲:什么是无意识?
- 重读《老人与海》:善良或是多变?硬汉精神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
- 面试官:您捡到900元,失主说少100,如何解决?聪明人会这
- 共同富裕——如何做好春节后邀请乡贤回乡共商发展大计
- 如何科学识破生活中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