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 熊玲:如何直面—过去现在“我是谁”( 三 )
当我们在清晰了过去、现在“我是谁”之后 , 可以开始探索自己:你以什么而存在? 即:知“我将是谁 , 我到哪里去”的探索 。
这里 , 借鉴丛中老师《自我的存在感》的观点 , 文中有一段阐述:人是通过认同他人 , 以他人的存在作为自身的存在;或者 , 通过让自己变得不同于他人 , 彰显个性 , 来获得自身的存在 。这两种方式 , 都是个体以“有”的方式来存在 。“我是什么 , 我有什么” , 以此作为自身的存在 , 这是人们惯常使用的获得个体存在感的方式 。相反的 , “我不是什么 , 其实我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 , 这样以“无”的方式作为个体存在的方式 , 这样的思维方式或存在方式 , 往往不太习惯于被人们所接受 , 尤其是当把自身拥有的一切都拿掉之后 , 个体可能会找不到自身的存在感 , 会感到内心发空、发慌 , 甚至会发疯....我觉得这些观点 , 使我们在主体间治疗中 , 为 ”产生出对象主体新的自我“ 提出了思考方向:努力将情感互动及对话主题 , 聚焦在主体 “现在 , 你愿以什么方式而存在“ 的探索上 。我同时觉得 , 主体间治疗后期的重点是回应:你/我找到自我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你/我对自己的发现和突破的来源于什么呢?(比如我个人的体会 , 文字 , 是我发现自己和突破自己的来源) 。仍以皎皎为例 , 如何找到看回自己的方式?在治疗的后期在主体间关系的场域里 , 她已愿意谈论恋爱、失恋等话题 , 这是曾经她很抗拒(害怕)触碰的痛点;谈到自己的性格和兴趣 , 皎皎觉得 , 她过去自认为内向不好 , 现在看来 , 内向更利于自己享受独处 , 若为他人而憋屈自己外向实在很累 。当我允许自己的“弱”存在 , 好像就渐渐沉入更深的感知里 , 更细腻地体验内心所发生的.....在读书、研究和准备论文中 , 体验到很爽的掌控感 , 在做家教时与孩子的相处中 , 体会到从未有过的被依恋被喜欢....说到这她有掩不住的惬意 , 还特别强调 , 喜欢做家教不是因为钱、也不是想传授知识 , 而是喜欢有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的感觉 。皎皎的感受告诉我们 , 找寻到属于自我的表达方式 , 这本是最好的存在方式 。
最终他们都要体验到 , 至少在考虑自己——以什么样的方式 , 作为自己存在的依赖? 有人靠着赚钱、或养鱼、或种地 , 或画画或写作 , 或创业 , 或做志愿者等等 , 这些方式都是以“有”的形式而存在 , 它们完全可以给人赖以活着并有意思的存在感 。
文章图片
结 语:
面对存在性不安的个案 , 作为治疗师需要考虑 , 你对个案的理解与治疗的思考框架是什么 , 要清晰你是以什么样的个人状态和职业立场 , 去接诊你的来访者 , 以便提升你做治疗的有效性 。从经典精神分析到自体心理学 , 再到主体间理论 , 精神分析越来越回归到人的主体性本身 。正如罗杰斯所说:“我发现当我能接纳地倾听自己 , 更加成为我自己的时候 , 我会更有效地工作”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爱上你 如何让女人爱上你?这个“稀缺能力”,普通男人要学会
- 楚门|如何科学识破生活中的谎言?
- 01小佩今年39岁 如何正确的挽救一段婚姻?
- 潜规则 人性“潜规则”:弱势的成年男女,该如何正确反击?!
- 公务员,计划拟派到国企担任副职,如何选择?
- 社会性 熊玲:什么是无意识?
- 重读《老人与海》:善良或是多变?硬汉精神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
- 面试官:您捡到900元,失主说少100,如何解决?聪明人会这
- 共同富裕——如何做好春节后邀请乡贤回乡共商发展大计
- 如何科学识破生活中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