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 熊玲:如何直面—过去现在“我是谁”


来访者 熊玲:如何直面—过去现在“我是谁”
文章图片
——用主体间精神分析视野 , 治疗存在性不安(6)
来访者 熊玲:如何直面—过去现在“我是谁”
文章图片
(续 前)此文是《用主体间精神分析视野 , 治疗存在性不安》的最后一小篇 , 是其中要谈论的第三个维度:仍以主体间关系为视角 , 直面——过去现在我是谁 。对存在性不安的个案 , 如何直面——过去现在“我是谁”?那就是在主体间关系的框架里 , 做理解来访者过去、现在的自己 , 以及整合自我的工作 。有必要重温一下“主体间关系”是什么?前面比喻过主体间关系 , 像是成熟的恋爱关系 , 相处的双方都能有依恋和独立需要的满足 。再用比昂的观点阐述主体间关系就是:主体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 主体的体验处在不停的流动当中 , 两个人都是主体 , 这两个人又不是固定不变的 , 每个人的存在都和主体间性的互动有关 。最终 , 当来访者的情感情绪趋于稳定 , 也即主体间关系是趋于发展时 , 他便能够自然地去看、去体验过去和现在冲突的自己 , 而后达到整合自己的目标 。这 , 仍然是在两个主体的感受性互动过程中 , 得以实现的 。具体讲有几点:1)清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通常 , 存在性不安的个体是以他们或激惹、或忧虑的状态表明 , 他们是生活在过去 。再回到个案皎皎: 她的担心(焦虑)除了学业以外 , 附着在不同的事情上转换 , 一个担心缓解 , 又升起另一担心 。焦虑作为她的基本情绪说明 , 她的经验组织方式被过去“被否定的惶恐”所凝聚 , 唯恐“不好”和势必优秀 早已是内在自动化的重复 。她在与人与事物的关系上 , 情感状态很容易表现出 , 从热情向淡漠的转换、或从信任滑向敌意的极大分裂 , 似乎她难以跳出封闭的系统 , 困在圈套里整日忧虑着 。因此 , 情绪一直会伴随在治疗的过程 , 它是洞见内心的信号 。处理情绪 , 意味着释放、代谢内在的感受 , 这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只有当我们直面探讨:来访者现在所做的事情跟过去有什么样联系的时候 , 才意味着能打破某种强迫性重复的魔圈、开始从“过去的生活”当中走出来 。如 , 皎皎她好不容易谈恋爱了 , 故在心里不断叮嘱自己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起冲突 , 但她总是控制不住为一些小事跟男友吵架 , 吵完后又十分懊悔 。她不是很清楚 , 这是因为她不安的内心还固着于往昔 , 对她来说“我不值得爱”迟早会出现争吵、关系迟早会破裂是绝对的 , 所以她没办法去面对这个有爱的平静生活 。这个时候 , 她实际上还处在她过去生活的感觉里 。主体间关系的建构中 , 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反复澄清、反复直面:吵架抱怨 , 本是她过去“受屈的自我”的呼声 , 它已成了一种强迫性重复的“伸冤”模式;若要体验、享受到恋爱 , 就要考虑去接受一个现实的关系:男朋友既不是她理想的幻影 , 也不是她所畏惧的(过去的)迫害者 , 而她男朋友实际上是一个很包容很体贴人的人 。再如 ,  某男孩25岁 , 他有一强迫性现象 , 每次恋爱的初期都会陷入一个怪圈:担心对方样貌出现什么瑕疵 , 然后果然(也必然)出现 , 即刻感觉不爽 , 然后会使劲盯住 , 或使劲思考瑕疵直到感觉好些并能接受为止 , 不日又轮回一番 , 几次下来 , 深感心累而最终分手 。在主体间治疗的中期 , 他想起了读小学三年级的情景:他经常的考试得双百分 , 特别是数学从来是考满分 , 有一次得了95分 , 他难过之极 , 心想若是97或98还能接受 , 95在他的字典里是不可能存在 , 这令他有受辱的耻感 。这个回想 , 令他开始有一种觉察:他现在对恋人的感觉——不自觉地在对象身上找茬、生怕有瑕疵 , 非常像他少年时对数学满分的在乎 , 或说 , 非常像他过去害怕“95分”的敏感 , 那是一种不能忍受的可怕缺陷 , 缺陷唤起的是可恨的耻感 。。。这一关联性的觉知 , 使他陷入“啊 , 原来是这样”的感慨与反思中 , 更重要的 , 这是男孩开始打破“瑕疵强迫性重复”的最关键一步 。皎皎和那个男孩的经验告诉我们 , 存在性不安的主体 , 其焦虑就是一种表达:他们现实的生活 , 都在述说过去的种种不安 , 他们目前的自己 , 不过在重复过去的受伤自己 , 其潜意识目的是想获取处理伤痛的掌控力 。或许 , 他们一开始就明白这个情况 , 但未必清晰、也未必承认自己活在过去 。能清晰化这份理解 , 是在主体间关系的持续发展中 , 与来访者一起直面 , 直面 , 他们过去的那一个个被扭曲、被走失的自我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