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如何让学习回归内动力?——所有的改革都应站在激发学生,激活教师的立足点上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李希贵:如何让学习回归内动力?——所有的改革都应站在激发学生,激活教师的立足点上】让学习回归内动力 ,
学校教学可以这样来设计作者I李希贵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
之前 , 有位朋友跟我建议 , 学期中间除了期中考试能不能再加一次考试?因为他正在上初一的孩子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拥有学习的动力 。
这又一次给了我很大的刺激 。 一直以来 , 我们的教育在用一种“竞争”的方式启动着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 一旦失去竞争 , 他们就丧失了这个动力 。 而且 , 这种动力都是外在的动力 , 而不是内动力 。
李希贵:如何让学习回归内动力?——所有的改革都应站在激发学生,激活教师的立足点上
文章图片
这让我想起了“教育的未来”这个报告提出的:我们未来培养的 , 或者我们今天应有的孩子 , 他们身上的品格应该有合作和团结 。 但是 , 合作和团结绝对不是靠一系列的过度竞争来培育的 。 那我们的学校如何将这个建议落实?怎样才能够在校园里看到未来的孩子身上应有的合作和团结?我们在学校里实施了一项工程 , 叫回到内动力 。
什么是学生回到内动力?我们必须让整个学习过程“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 。 但是现在的课程逻辑和教学逻辑 , 从全球来看 , 基本还是从知识 , 到技能 , 到学科 , 然后到问题 。 我们必须做一次颠覆 , 从问题开始 , 然后根据它找到学科、找到知识 。 在应对挑战、应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 我们不仅仅找到了学科、找到了知识 , 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种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
在30多所学校中 , 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 我们正在推进一个叫“任务学习”的实验 。 “任务学习” , 即挑战 , 我们给学生一个个挑战 , 然后令这些挑战“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 。
什么是有意思?就是突破孩子的认知 , 超出他的预期 。
什么叫有意义?就是高挑战、有价值 。
什么叫有可能?就是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发现学生的潜能 。
李希贵:如何让学习回归内动力?——所有的改革都应站在激发学生,激活教师的立足点上
文章图片
举个例子 , 在第一个“突破认知、超出预期”板块中 , 我们给小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些作业 。
班里养了一只乌龟 , 请代它写一周日记 , 并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
你是一位驯鹿员 , 如何让放养的麋鹿不吃校园植物 。 因为我们很多学校现在都养着动物 , 其中一些学校放养着鹿 , 这些鹿都到教室去听课 , 但怎么确保它不吃你不想让它吃的食物?
作为电影院的义工 , 如何帮助视障者看电影 。
就是这样一些任务 , 给学生带来了有意思、超出预期的挑战 。
在第二个“高挑战、有价值”板块中 , 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改不了教的逻辑 , 一进教室就要控制学生?因为我们在两个维度上有问题 , 一个维度是认知的复杂性 , 我们着重于知识、技艺、技能的层面 , 即认知的低阶 , 那么必然在另一个维度——学生的自主性上没法放开 。 因为前者都是零碎知识的学习 , 没法给学生更多、更长的时间来探索 , 所以 , 也就难以给学生高认知的挑战 , 这造成了恶性循环 。 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两个维度进行平衡 , 在认知的复杂性维度上 , 帮学生解决创新前移的问题 , 然后才能在另一个维度——学生的自主性上 , 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时间和资源 。 这才是从教走到学的路程 。
同样举个例子 。 初中学《傲慢与偏见》 , 一个初中学生基本都能从《傲慢与偏见》的五个女孩和两个男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 而且在这期间 , 他只要解决了傲慢和偏见的两个要害问题 , 青春期就会比较顺利 。 因此 , 《傲慢与偏见》是初一阶段很重要的一个学习任务 , 我们开展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