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该担心吗?

爱刷短视频的人 , 对“栓Q”一定不陌生 。 最近 , 这个魔性的网络口头禅 , 出现在了小学生作文里 , 引发了网友讨论 。
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该担心吗?
文章图片
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 , 班上一名学生竟把“栓Q之歌”写进了作文 , 视频发布者张老师说 , 男孩今年读三年级 , 这是他第一次写作文 。 老师在批改到他那篇作文时 , 越看越不对劲 , 直到看到“栓Q” , 才明白他前面写的是歌词 。 张老师表示 , 自己当时瞬间血压飙升 , 头都大了 。 “没有批评男孩 , 也没有鼓励 , 只能慢慢引导 , 互联网对孩子影响真的是挺大 。 希望能够净化网络 , 不要给孩子看太多的网络段子 。 ”
在互联网时代 , 每年都会冒出来几个网络热词 , 每年也都会有几个小学生用在试卷里 。 比如 , 有学生用舔组词“舔狗” , 用奥组词“奥利给” 。 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 , 放在几年前 , 这个故事可能还有其他版本:学生将“蓝瘦香菇”写在答案里 。 其实这类事件并不陌生 , 传统语文教育与网络文化在试卷中碰撞在了一起 。
当下的作文写作中 , 对于一些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 , 应当对其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 。 在语言的运用方面 , 语文教育和网络本身也是各担其责 。 受网络用语、短视频文案、表情包的影响 , 学生们在网络社交中掌握了简单易懂 , 更具个性的口语表达 。 而语文教育的目的其实也是告诉学生们 , 语言不止一种表达 , 也可以有含蓄凝练经典化的词句 。
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该担心吗?
文章图片
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该担心吗?】互联网无孔不入的当下 , 一些网络用语网民早已烂熟于心 , 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例外 , 成长在网络环境的他们愿意追随新鲜事物 , 这些高频的网络用语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 , 成为了他们的表达依赖 。 这事并不奇怪 , 在过去 , 人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书信等媒介不断锻炼 。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 网络成为年轻人个体表达的主要空间 , 大多数真实高频的表达场景是发生在网络中而非作文中 。 在不用耗费较多时间去仔细斟酌的交流中 , 碎片化、娱乐化、趣味性的网络口语表达自然成为了流行趋势 。
有人看后头大 , 有人表示紧张 。 担心意蕴单薄的网络词汇是否会消解学生的表达能力 。 其实也不必过于紧张 , 网络用语并非洪水猛兽 。 随着时间的更迭 , 时尚的网络语言过时也快 , 去年的大热词汇可能今年就变得乏味 。
在语言极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中 , 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诞生 , 都像一个剖面 , 成为见证当时互联网语言变迁的符号化缩影 。 在网络空间内 , 由于身体的不在场 , 人们需要更夸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 于是网络用语似乎以一种灵活的、凝练的、戏谑的姿态来总结人们对某种情绪的共识 。 比如试卷上所出现的“栓Q” , 以一种方言式发音的thankyou , 代表着一种无奈 。 在这样的情境中 , 人们通过使用网络词汇展示着对这种简单、幽默的表达方式的依赖 。
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该担心吗?
文章图片
对于小学生使用网络用语 , 不妨多点平常心 。 就像是上文老师所说 , 去慢慢引导孩子 , 引导他们了解网络用语的使用边界和范围 。 从网络语言入手 , 引导孩子们去体会汉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
社会发展越快越迅猛 , 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 , 被更新 。 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 , 有一部分有生命力 , 有一些会被淘汰 , 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 。 比如 , 在新一版的《新华字典》中收录了一些网络流行语 , “刷屏”“点赞”都被收录其中 。 严肃权威的《新华字典》与时俱进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参照视角 , 让老师和孩子都不必怀疑对汉语语言魅力的坚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