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伍国:华裔移民家庭面对的几重“关系”( 二 )


我对此的看法是 , 移民的心态难免复杂纠结 , 因为人生确实被前后截成两段 , 而作为新移民在定居国的生活又比本地人有更多挑战和压力 , 相当于比经历单纯的人多活了几辈子 。 第一代移民应该把这些都看作一种财富 , 珍视自己的独特性 , 适当地进行一些“观察” , 因为只有第一代移民才有站在两种文明和两种社会之间的独特位置、视角和体验 , 能进行充分的对比 。 假如依照“真正的祖国是一个人的母语”这种说法 , 第一代移民才是真正能够通过对母语的自如运用 , 和故国精神母体建立深刻联系的群体 , 而第二代移民 , 或再往下 , 这种经由语言、文字、经典文学作品所建立的难以言喻的联系感只会不可避免地减弱 。 华裔二代和三代 , 中文口语再好也只是在语言交际层面 , 恐怕难以产生读中国古诗文时产生的那种彻骨的审美体验 。
同时 , 在不回避过去的情况下 , 第一代移民也应该让子女更深入地了解所在国的历史进程 , 欣赏其优点 , 比上一代更多地去参与当地的社会和政治生活 。 最近 , 美国俄亥俄州出现了一个父母来自中国大陆 , 在积极竞选州议员的十七岁高中生 , 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 。 第一代移民所作的奉献和某些牺牲 , 原本就是为了让下一代更自信和大胆地实现自己 。 在这方面 , 华裔父母不妨鼓励孩子强化人文社科知识和思维 , 提高口表达能力 ,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 有信心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 而不仅仅甘于靠“纯技术”吃饭 。 我读过一本韩裔作者Wesley Yang的反思性文集The Souls of Yellow Folk , 其中提到亚裔在美国受到的最大歧视 , 其实是被视为“没有观点 。 ”这是值得警醒的 。 只有当华裔 , 以及广义的亚裔 , 拿出足够多的勇气 , 动员足够多的资源 , 发出尽可能大的声音 , 才能推进自身的福祉和所在国的进步 , 产生真正的影响 。
在外籍华裔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上 , 可以考虑一是内容多元 , 二是有大格局 。 多元就是突破非“华尔街”即“硅谷”的职业规划和大学专业定位 , 容许孩子在多个领域探索和做出成就 。 这要求父母不一定要用“一份稳定工作”或“赚大钱”的预期来约束子女 , 可以鼓励有才能的孩子写小说、拍电影、建媒体、做实业、从政 , 有兴趣的学法律 , 做社科学术研究 , 尝试做一个有创造力和情感冲力 , 追求改变的人 。 假如不是张纯如的父母全力支持她读在一般人看来前途不定的新闻系 , 容许和鼓励她矢志不渝地追溯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 世界就不会有她所留下的传世之作 。 大格局则在于在个人的职业和家庭生活之外 , 还要看到整个世界当下的变局 , 华裔的位置 , 以及东西方交流的挑战及其可能性 。 华裔第二代可以结合自己在中国旅行的经验 , 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较深入的了解 , 用比第一代更地道的英语 , 又比一般本地美国人更独特的背景 , 更自如和自信地向美国的师友从自己的角度介绍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 改变主流社会的某些刻板印象 。
美国有很多从事拉丁美洲历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是拉美裔后代 , 说明美国的拉美裔对自己族群的历史有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的动力 , 也对这一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事实上也等于把自己族裔的历史以自己的视角和研究成果向所在国的学术界进行分享 。 这是一个超越民俗、节庆、食品的更高的专业层次 , 而这一切都需要移民家庭的两代人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历史、宗教及社会 , 乃至部分人以研究这些主题为终生志业 。
移民和移民之间的关系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