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转型中的家庭照顾模式:当儿子和丈夫成为长期照顾者
在一般印象中 , 所谓家庭照顾者的身份不是妻子 , 就是妈妈、女儿或媳妇 , 而医护照护中也比较熟悉与女性照顾者的互动模式 , 但近年来 , 我们的身边慢慢出现了更多元的照顾者身份 , 他们可能是丈夫、可能是爸爸、儿子 , 甚至是爷爷和女婿 。
2018年北京大学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公布的数据反映出了时代的转变 , 男性照顾者的比例由过去的两成攀升到三成 , 在社区为照顾者提供的服务中也体现了一些端倪 。
举一个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例子:王爷爷80岁 , 与75岁中度认知障碍的妻子相依为命 , 记得第一次打电话跟他聊生活状况时 , 王爷爷豪迈地说:“没问题啦!这是男人应该做的事!没什么好抱怨的!”而当我们再追问 , 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 , 目前长期照顾相关的社会服务做得不错 , 有些服务可以介绍给爷爷使用 , 王爷爷笑道:“不用啦!我现在也不方便用(行动不便 , 出不了远门) , 我现在知道有服务的信息 , 以后自己需要会再去用(因为听不太清楚、也不理解) , 现在都还好 , 你们去关心其他人啦!我一个大男人也照顾那么久了 , 难道还会有问题吗?”
在社区社工耐心的咨询下 , 王爷爷同意我们持续跟进 , 但每了解一次 , 我们听到的内容就越多元、越令人惊讶 , 原来在王爷爷坚强的外表与对话下 , 躲着一颗孤独已久的心 , 想休息但总把自己约束得更紧 。 这位男性照顾者给自己的重担与期许 , 好像已经远远的超出了自身的负荷 。
本文图片
63岁的向京5年来日日夜夜贴身在医院照顾瘫痪在床、不能说话的老母亲 。
转型中的家庭照顾模式:男性照顾者比例逐年增加
男性从小就被教育做坚强、勇于冒险、承担责任 , 少说多做 , 男儿有泪不轻弹 , 这都是老生常谈 。 很多中年和高龄的男性照顾者因此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期待 。 在过去 , 在婚姻关系构成的家庭结构中 , 家庭照顾的重任往往会由女性接手 , 但随着时代进步 , 高龄化(老人相互照顾衍生出健康、行动、生活照顾、经济安全等问题)、少子化(家中可运用的照顾帮手变少、且生活圈不尽相同)、婚姻与家庭观转变(不婚及失婚人数的提高、对传统家庭价值的改观)、地域性(城乡差异、居住型态及使用资源的习惯、便利性)等种种因素影响下 , 家庭问题已经逐渐打破传统两性分工的概念 , 只能用最有利家庭运作的模式 , 不论性别 , 同心应战 。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 , 配偶间的照顾无性别差异 , 只要一方出现失能、失智、身心障碍、严重疾病 , 就会由另一方扮演照顾者的角色 。 而子女照顾者仍高比率地由女儿、媳妇担任 。 不过 , 近几年也看到因单身、独子、中年失业 , 儿子开始主动遵循孝道 , 扮演主要照顾者 , 他们亲力亲为 , 承担起照顾的重任 。 这种新的社会现象在东亚各个地区都开始有所体现 。
日本:“儿子照顾者”面对哪些性别不平等?
【丈夫|转型中的家庭照顾模式:当儿子和丈夫成为长期照顾者】2010年 , 八个日本照顾者当中大约有一个是儿子 。 日本学者平山亮在他的新作《我是儿子 我来照顾》一书中记述了对这个人群的观察 。
本文图片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主要家庭照顾者统计资料 , 家庭照顾者的亲属关系类型 , 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同住的配偶、孩子、孩子的配偶 , 然后才是分开居住的亲戚 。 说到照顾的顺位 , 姑且不论男女 , 比起孩子的配偶 , 最优先的往往就是亲生孩子 。 除此之外 , 住在一起的孩子也会被优先考虑 。 但是这背后存在着许多现实因素 , 比如即使父母已经步入需要照顾的高龄 , 却从来没有离开家的晚婚、不婚子女;或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无法自力更生 , 就算想离开老家也办不到、只能当寄生虫的子女 。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 , 我们就会发现 , 不知不觉中 , 身边又增加了一些由成年孩子和老年父母组成的家庭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阿富汗与不同国家商业体系
- 楚门|如何科学识破生活中的谎言?
- 本文转自:陕西法制网2009年 13年前“割肾救妻”的模范丈夫,今疾病缠身众叛亲离,其中有何隐情
- 心理学|心理学发现:不管你和丈夫多恩爱,有4个秘密都不能说出口
- 异性|想让异性喜欢你,用不着花钱,学会心理学中的三个效应就可以
- 妻子|老婆瞒着丈夫给小舅子15万,他对丈母娘说:现在只给你们两个选择
- 80后美女医学博士:怀孕生子后瘫痪,被丈夫抛弃,4年后逆风翻盘
- 赵雅芝|“白月光”赵雅芝:一代人心中的“白娘子”,你不知道的秘密
- 丁克 丁克十年,丈夫违约婚外生子:两年不见,养别人儿子的感觉怎么样
- 如何科学识破生活中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