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转型中的家庭照顾模式:当儿子和丈夫成为长期照顾者( 三 )


平山先生还敏锐地指出:从决定自己照顾的那一刻起 , 就陷入只能全心投入照顾的状况 , 这种状况还有另一层涵义 , 也就是投入照顾的自由被剥夺了 。 这个结论同样可以套用在朋友关系上 。 年轻的儿子照顾者因为同年龄层的男性友人无法理解自己的状况 , 也没有共鸣 , 所以在与友人交往中 , 不希望只有自己在发牢骚、吐苦水 。 即便是面对老一辈的、都有照顾经验的同性友人时 , 他们也觉得“我才不要自己一个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 , 所以还是避谈照顾经验 。 儿子照顾者最想避开的对象 , 正是同性别、同年龄层的朋友 。 比起面对男性友人 , 儿子照顾者在面对女性友人时 , 似乎更容易说出真心话或是发牢骚 。
而这种男性照顾的感情纽带 , 也影响到自己的照顾对象的选择 。 如果是父亲 , 那就是肩并肩的关系 , 因为父亲视照顾为理所当然 , 所以就算对照顾一事没有说过半句感谢的话 , 儿子也会基于“男人才不会说谢谢”的观念而体谅 。 相反地 , 要是原本应该付出关怀的母亲不再付出关怀 , 不论儿子或是母亲 , 双方都会感到困惑 。 因为男性通常对周遭的心情和感情变化比较不敏感 , 也就是沟通能力不足 。 所以 , 儿子照顾母亲或许比照顾父亲更困难 。
照顾父亲和母亲 , 也会受到社会支援系统的影响 。 女性比较有机会在地方上“扎根” , 因此当母亲变得需要照顾 , 母亲的同性朋友与熟人 , 都能成为支援儿子照顾的资源 。 即使母亲成为丈夫的照顾者 , 一样可以从同性朋友和熟人的网络获得支援 。
香港:当丈夫做照顾者
香港城市大学梁丽清教授的《谁可相依?香港照顾政策的再思》 , 从两性角度看香港的男性配偶照顾者 。 比如很多男性会否认自己照顾者的身份 , 一些男性照顾者坚持传统性别分工 , 男主外女主内 , 他们都感觉到心理压力很大 。 另一方面 , 很多丈夫把照顾妻子界定为一种工作 , 相信需要体力 , 男性反而更胜任 。 而男性当全职照顾者 , 想法和感受都比女性更复杂 。 他们其实更注重任务安排 , 希望得到知识、学到技巧去照顾 , 相对女性较少留意被照顾者的情绪和感受 , 但其实揭开技术化的表面 , 内里是难以面对老病死的伤感 。 当被照顾者离世 , 男性照顾者的哀伤 , 可能比女性更加长久 。
打开男性照顾者的内心世界 , 多些关怀与陪伴
在中国 , 就这两年的新闻报道分析 , 男性照顾者压力致病的案例显著增加 。 也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工作者发现 , 对服务对象应该开始提高性别敏感度 , 以能发展出不同性别需要的服务模式 。
丈夫|转型中的家庭照顾模式:当儿子和丈夫成为长期照顾者
本文图片
《爱》剧照
在目前担任照顾者的中高龄男性中 , 有许多属于因为传统教养而“有苦说不出”或是“有苦不愿说”的人群;要如何接触到男性照顾者 , 并协助他们一同解决困境 , 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男性去影响男性 。 男性之间互相分享、交流、指导 , 彼此信任 , 建立更多的情感支持与连结 。
男性要的其实并不复杂 , 他们需要的仅仅是肯定 , 但在不熟悉的照顾工作里 , 往往得到的不是肯定与成就 , 而更多是无奈、沮丧和愧疚;或是基于“家丑不能外扬”等心态 , 让男性照顾者更加疲惫不堪 。 现今要做的 , 就是让他们愿意走出来 , 参与或了解目前的社会资源 , 并让他们知道 , 其实有更多的男性同胞跟他们一样 。 无论是诉苦 , 或是相互支持 , 由男性影响男性 , 是在短期内可以有效变通和实行的方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