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蔚生物|新进展,临床研究发现干细胞五大机制成为改善帕金森病的重中之重( 二 )


研究人员先是花了2-3年的时间培养出具有帕金森病大脑损伤的恒河猴模型 , 并利用PET成像和实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监测患有帕金森病恒河猴的病情发展情况 。 等到恒河猴病情进入成熟稳定期后 , 研究人员让其中一半的恒河猴模型接受自身多能干细胞诱导产生的脑细胞移植(自体移植) , 另一半恒河猴模型接受其它猴子的脑细胞移植(同种异体移植) 。
来源:科技部

结果发现 , 经过2年左右的时间后 , 接受自体移植的帕金森病恒河猴的运动障碍和抑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 而且PET成像显示其大脑中的移植脑细胞生长良好 。 而接受同种异体移植的恒河猴的帕金森病症状保持不变或恶化 , PET成像技术显示其免疫系统会将脑细胞移植物当作外来细胞处理 , 它们受到攻击后生长受到限制 。
该研究证明了自体移植疗法对帕金森病的有效性 , 而且使用自体移植可以避免类似同种异体移植产生免疫抑制的风险 , 这也为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基础研究三:Macbeth等人的模型研究中表明 , 骨髓MSCs定向移植术后8周 , PD大鼠的旋转行为较术前明显改善 , PD大鼠损毁侧纹状体NAA/Cr较术前升高 , Cho/Cr下降 , 发现骨髓MSCs能够存活并对PD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04干细胞应用治疗帕金森的临床案例
临床进展一:该研究于2020年9月11日发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 Medicine》 , 题为:“A patient-based model of RNA mis-splicing uncovers treatment targets in Parkinson’s disease” 。
图 文章发表 来源 :ScienceTransla卢森堡大学系统生物医学中心(LCSB)的RejkoKrüger教授领导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对患者的细胞培养进行了实验 , 在进行了为期七年的研究后 , 发现了帕金森病遗传一些原因 , 并确定了其治疗方法 。 他们确定的新活性物质组合需要经过临床试验 , 才能用于患者的治疗 。 研究小组于9月9日在著名科学杂志《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
临床案例二:吉林中日友好医院干细胞治疗中心收治27例PD患者 , 男性12例 , 女性15例 , 给予鞘内注射UC-MSC0.5×10^7个 , 观察治疗前后12个月患者各项功能改善情况 。
帕金森症状评分采用UPDRS量表 (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进行调查 , 该量表共包含4大类内容 , 分别是日常行为和心理评分生活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并发症评分 , 分数越高 , 说明患者帕金森病症越严重 , 神经损伤程度越高
治疗前后 UPDRS评分评分比较:应用后12个月后 , 患者UPDRS量表中的行为和心理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并发症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
临床数据结果:27例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 , 治疗总有效率为81.48% ( 22/27例)其中显著改善患者10例(37.04% ) , 有效改善12例( 44.44%) , 无效5例(18.52% ) 。
结论:治疗后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 治疗安全性良好 , 观察治疗后3个月多数患者症状改善 , 尤其是强直、姿势、步态、震颤、面容方面改善较明显 。
临床案例三:Maddy通过颈动脉移植途径植入10例帕金森病患者体内 。 每周1次 , 移植3次后 , 对患者进行移植前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和改良的Webster评分 , 并评估移植后不良反应 。
结果:患者移植前后UPDRS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Webster评分有效改善患者行走姿势、震颤程度 , 自主运动及坐、起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
结论:患者移植HUMSCs后能够有效控制帕金森病的发病进程 , 有效改善受损的脑组织功能 ,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05总结与展望
【领蔚生物|新进展,临床研究发现干细胞五大机制成为改善帕金森病的重中之重】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